
亦作“ 迁譌 ”。 1.谓辗转流传而失真。《后汉书·方术传赞》:“不探精远,曷感灵效?如或迁讹,实乖玄奥。”《陈书·世祖纪》:“ 梁 氏末运,奢丽已甚……逐欲浇流,迁讹遂远。” 章炳麟 《訄书·尊史》:“礼俗革变,械器迁譌,诚弗能於一代尽之。”
(2).谓时间迁流变化。《宋书·恩倖传序》:“岁月迁譌,斯风渐篤,凡厥衣冠,莫非二品,自此以还,遂成卑庶。” 清 钱曾 《湘灵先生移居》诗:“甲子迁讹昔梦中,维桑回首又春风。”
“迁讹”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辗转流传而失真
指信息、习俗等在传播过程中因多次转述或时间推移导致内容失真。例如《后汉书·方术传赞》提到“如或迁讹,实乖玄奥”,强调信息失真可能背离原本的精妙。
时间迁流变化
描述事物随时间推移发生自然演变。如《宋书·恩幸传序》中“岁月迁讹,斯风渐笃”,说明社会风气随时代逐渐固化。
古籍引用:
《陈书·世祖纪》以“迁讹遂远”批评南朝梁末期的奢靡风气在流传中愈发偏离正轨。
清代钱曾的诗句“甲子迁讹昔梦中”则借“迁讹”暗喻时光流逝。
现代解释争议:
部分现代词典(如查字典)将其引申为“迁徙中的误传争执”,但此说法未见于权威古籍,可能是对“迁”字(本义为变迁)的误读。
该词多用于书面语境,需结合上下文判断具体指向“失真”还是“时间变化”。若涉及考据、历史等领域,建议优先参考《后汉书》《宋书》等经典文献的原始用例。
《迁讹》是一个意思多样的词汇,可以指出现错误或误传。它可以拆分为“迁”和“讹”两个部分。
“迁”的部首是“辶”(辵),它表示与行走相关的意思,例如迁徙、迁徙等。在《康熙字典》中,“迁”的字形由“辶”和“全”组成,表示携带物品行走的样子。
“讹”的部首是“言”,它表示与言语相关的意思。在《康熙字典》中,“讹”的字形由“言”和“化”组成,表示言语变化的样子,引申为说错、误传等含义。
《迁讹》这个词起源于古代汉语,也是在古代提出来的。它是由“迁”和“讹”两个字组成,意思指误传、传闻中的错误或失实。这个词的使用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十分常见,但在古代文献中还是能够见到它。
在繁体字中,“迁讹”可以写作“遷訛”。这种写法在台湾和香港等地比较常见,它使用了传统的繁体字形式。
在古代汉字中,字形可能与现代有所不同。根据《康熙字典》的记载,古代的“迁”的字形为“遷”,“讹”的字形为“誤”。这些变化主要体现在笔画的书写方式上。
以下是一些关于“迁讹”的常用例句:
除了“迁讹”,还可以组成其他词汇,例如“误传”、“传闻”等。
近义词包括“谣言”、“流言蜚语”等,它们都指传播出的未经证实的消息。反义词可以是“真实”、“准确”等,它们与“迁讹”相反,表示消息或信息的正确性。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