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盉的意思、调盉的详细解释
调盉的解释
调和;调配。《荀子·礼论》:“芻豢稻粱,五味调盉,所以养口也。”
词语分解
- 调的解释 调 (調) à 安排处置:调令。调用。调度(?)。调动。调任。调防。调兵遣将。 访查了解:调查。调研。 音乐上高低长短配合和谐好听的一组音,字音的高低升降:调子。调号。调式。腔调。曲调。大调。小调。南
- 盉的解释 盉 é 古代酒器,用青铜制成,多为圆口,腹部较大,三足或四足,用以温酒或调和酒水的浓淡。盛行于中国商代后期和西周初期。 笔画数:; 部首:皿;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调盉”是一个较为生僻的古代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需从构成它的单字“调”与“盉”的本义及结合义来理解,并需结合古代文献和器物考证进行阐释:
-
字义分解与核心含义:
- 调 (tiáo): 本义指协调、调和、使均匀合适。《说文解字》:“调,和也。” 常用于指调和味道、音律、关系等。
- 盉 (hé): 古代一种青铜器名,是重要的礼器之一。其基本功能是盛酒或水,用以调和酒味浓淡。《说文解字》:“盉,调味也。从皿,禾声。” 段玉裁注:“调味者,谓以水调酒之味也。” 王国维在《说盉》中进一步考证:“盉之为用,在受尊中之酒与玄酒(水)而和之,而注之于爵。” 这表明盉是用于调和酒与水(玄酒)比例的器具。
- 调盉: 因此,“调盉”作为一个组合词,其字面意思可以理解为“调和(酒味)的盉” 或“用以调味的盉”。它直接点明了“盉”这种器物的核心功能——调和酒的味道浓度。
-
器物功能的具体阐释:
在商周时期的礼仪活动中,酒是重要的祭品和饮品。当时的酒(如鬯酒)通常较为浓烈。盉的作用就是盛装清水(玄酒),在祭祀或宴飨时,将水注入盛有酒的尊(如牺尊、象尊)中,通过调节酒与水的比例,使味道适中,便于饮用,符合礼仪要求。这个过程就是“调”。所以,“调盉”一词精准地概括了盉作为调和酒味之器的本质属性。
-
器物形制佐证:
考古发现的盉,其典型形制多为圆腹或分裆,有盖,前有管状流(用于倾注),后有鋬(用于手持),下有三足或四足。这种设计方便持握、注水和控制流量,与其调和酒水的功能高度契合。马承源在《中国青铜器》中对盉的形制与功能有详细描述和分析,支持其作为调和器的观点。
“调盉”意指专门用于调和酒味浓度的盉。它不是一个独立的器物名称,而是对“盉”这类青铜礼器核心功能(调和酒水)的强调性描述或别称。其存在和定名深刻反映了古代中国在祭祀、礼仪活动中对“和”的追求——不仅体现在人际关系、社会秩序上,也体现在具体器物使用和饮食滋味调细节之中。
参考来源:
- 许慎. 《说文解字》. (对“调”、“盉”字义的经典解释)
- 段玉裁. 《说文解字注》. (对“盉”功能的进一步阐释)
- 王国维. 《观堂集林·卷三·说盉》. (对盉的功能和用途的权威考证)
- 马承源. 《中国青铜器》. (对盉的形制、功能及考古发现的系统介绍)
- 《周礼》、《仪礼》等先秦典籍. (虽未直接出现“调盉”一词,但记载了使用玄酒调和酒味的礼仪制度,为盉的功能提供了背景依据)
网络扩展解释
“调盉”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主要含义为调和、调配,尤其指通过青铜器“盉”来调整酒水的浓淡或味道。以下是综合多来源的详细解释:
一、词义解析
-
基本含义
“调”指调整、调和,“盉”是古代用于调和酒水的器皿(青铜制,圆口、深腹、三足)。合起来表示调配酒的味道或浓淡。
例如《荀子·礼论》中提到:“芻豢稻粱,五味调盉,所以养口也。”这里指通过调配五味来满足口腹之欲。
-
引申含义
在广义语境中,“调盉”也可泛指协调、平衡事物,如礼仪、制度等,体现古人“中和”的哲学观念。
二、历史背景与文化意义
-
盉的用途与形制
- 盉是商周时期的礼器,用于祭祀或宴饮时调和酒水,通常与爵、斝等酒器配合使用。
- 其设计兼具实用与艺术性,常见纹饰如饕餮纹、云雷纹,反映了当时的铸造工艺和审美追求。
-
文献记载
- 《礼记·内则》提到:“凡养老,必有酒肉,必有干肉,必有盉。”说明盉是古代礼仪中不可或缺的器具。
- 《说文解字》将“盉”解释为“调味”,强调其功能属性。
三、现代研究与引用
- 语言学角度:现代学者认为,“调盉”一词体现了古代饮食与礼制的结合,是研究先秦社会文化的重要切入点。
- 文物研究:商周盉的出土文物(如故宫博物院藏“父辛盉”)为这一词汇提供了实物佐证。
如需进一步了解盉的形制或《荀子》原文背景,可参考历史文献或考古资料。
别人正在浏览...
拔地参天别愁並育拨喇才章撑犂麤色达宦代英耽学道德义务道貌吊祠低缓觝距顿下夺胎换骨放迁方术返驾废疾费时肤泛根菜类蔬菜弓箭步国变厚土加码节堂今士九垓八埏豤祈宽懈愧懅里应外合録籍緑油油漫写毛施墨水谋道作舍年逾古稀辔首遣辞齐契淇衞气业入侍擅兵赡腴甚的声尘税课顺言叔牙竦心文扮下关先皇心粗胆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