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托身。
托躯是一个古汉语词汇,现较少使用,其核心含义为“寄托身体”或“安身”,多用于表达将身体寄托于某处或某种境遇。以下从汉语词典角度详细解析:
“托” 本义为“用手掌承举”,引申为“寄托、依靠”(《说文解字》:托,寄也);
“躯” 指“身体”(《玉篇》:躯,身也)。
合而为“寄托身体”,即安身立足之意。
可指“委身于某处”(如寄居他乡)或“将生命托付于某种境遇”(如托身佛门),隐含被动依存的关系。
佛教语境:
常见于汉译佛经,指“肉身寄托于尘世”。
例:《大智度论》卷三:“譬如幻师,幻作种种形。托躯得暂住,离散归虚空。”
(译:如幻术师幻化诸相,身体暂存世间,终将消散归于虚空。)
文学表达:
古诗文中多用于感慨身世飘零,如:
明末屈大均《广东新语》:“托躯炎瘴之乡,寄命风波之路。”
(表达流寓岭南、漂泊无依的境遇。)
词汇 | 差异点 | 示例 |
---|---|---|
托身 | 更强调主动选择归属 | “托身白刃里,杀人红尘中。”(李白) |
寄身 | 侧重暂时性依附 | “寄身且喜沧洲近。”(刘长卿) |
托躯 | 隐含肉体存续的被动性 | 多用于佛典或述说命运无常 |
该词属“历史词”(《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今多见于研究文献或仿古创作。日常表达可替换为“安身”“栖身” 等,如:
“他托躯异国” → “他栖身异国”。
参考资料:
“托躯”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分析综合呈现:
“托躯”意为托身,指将身体寄托于某处或某种状态,常用于表达依托、栖身之意。该词由“托”(寄托、依靠)和“躯”(身体)组合而成,强调身体层面的依附关系。
古代诗文例证
如元代戴表元诗句:“燕是孝义鸟,常栖孝义家……以此托躯羽,祸福审不差。”此处以燕子择良木而栖,比喻托身于仁义之地。
晋代左芬《齐杞梁妻赞》中“遂赴淄川,托躯清津”则通过投水行为,暗含以身躯寄托精神追求的深意。
语境特点
多用于描述人物或事物依附特定环境或对象,常见于古典文学及哲理表达,带有一定文言语体色彩。
“托躯”通过简洁的构词传递了身体与精神双重寄托的内涵,其文学性和象征性使其在传统文本中具有独特表现力。如需进一步探究具体文献案例,可参考《艺文类聚》等古籍。
百诺白兔公班女扇焙茗北走彪口笔簪测算超低温丛菅待字宕轶单孔目得救点画电热器底发东晋独得之见符文乖言黄蒿秽混浑闲事蹇困践校詃诱揭示基年攫捷居国婪尾春没影儿萌俗密闭迷骛目生难解洽驩七杀戚疎缺课惹事入谷深仇宿怨侍燕输谢松铭蒜泥素丞相虽覆能复炭坑雾沉沉吴舠五零四散无乾浄虾鬼现业衔踵写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