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困苦艰难。
顿厄是古汉语复合词,由“顿”与“厄”二字组合而成,其核心含义指困顿危难、处境艰险,常见于文言典籍。以下从字源、释义及文献用例分述:
顿
《说文解字》释为“下首也”,本义为叩首,引申为停顿、困顿。《玉篇》注:“顿,困也。”如《荀子·仲尼》中“顿穷则从之疾力”,即指困顿窘迫之境。
来源: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影印本)
厄
《说文》训为“隘也”,本义指险要关口,后泛指灾难、困苦。《广雅·释诂》云:“厄,难也。”如《史记·季布传》“高祖急,顾丁公曰:‘两贤岂相厄哉?’”
来源:张揖《广雅疏证》(上海古籍出版社)
“顿厄”为同义连用,强调突发的重大困境或持续性的磨难。
例:东汉王充《论衡·祸虚》:“顿厄贫贱,遂达富贵。”
来源:《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例:杜甫《秋日荆南述怀》诗:“昔承推奖分,愧匪挺生材。迟暮宫臣忝,艰危衮职陪。扬镳随日驭,折槛出云台。顿厄闻黄犬,君王接玉杯。”
来源:商务印书馆《古代汉语词典》
命运困顿
《后汉书·冯衍传》李贤注引冯衍《显志赋》:“悲时俗之顿厄兮,哀好恶之无常。”
注:此处“顿厄”指世道艰险、命运多舛。
来源:范晔《后汉书》(中华书局点校本)
现实困境
《宋书·谢灵运传》:“自谓才能宜参权要,既不见知,常怀愤惋。遂构扇异同,非毁执政……灵运因父祖之资,生业甚厚,奴僮既众,义故门生数百……尝自始宁南山伐木开径,直至临海,从者数百人。临海太守王琇惊骇,谓为山贼,徐知是灵运,乃安。顿厄如此,犹不悛改。”
注:此例指谢灵运遭贬后仍行为张扬,陷入政治与生活的双重困境。
来源:沈约《宋书》(中华书局点校本)
“顿厄”在现代汉语中极少使用,多见于研究文言或历史文本时,近义词如“困厄”“艰厄”更常见。
来源参考:王力《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商务印书馆)
“顿厄”是一个汉语词汇,综合多个词典解释,其含义及用法如下:
指遭遇阻碍或困难,陷入停滞不前的状态。具体可拆解为:
词义核心
描述因外部阻碍或自身困境导致的突发性停滞,强调境遇的艰难和行动的被迫中止。例如:事业突遭顿厄,需重新规划方向。
情感色彩
带有消极意味,常用于表达对逆境或挫折的无奈感。
使用场景
部分词典(如沪江在线)将其简化为“困苦艰难”,但结合字源分析,“顿厄”更侧重过程的中断性与处境的被动性。
建议在正式写作中使用时,结合上下文明确具体受阻的情境,以增强表达效果。
奔霄摽弃表字鼻翼参考朝僚帝统烦弊非此即彼封记伏閤符蔰供桌够交情管闭洪垆红紫讲谟击鼓催花鸡酒极口尽付东流浪子回头戾彊卖官贩爵蛮话杪曶木雍旁训漂流慓锐被发左袵披腹心贫国跄逾前室齐断晴丽琼珂屈避容臭散黛撒呓挣涉难绳约市电兽藁私敬竦耳骕骦特当甜津津题扇铜镮通太窊亚微辩畏葸不前稳産无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