膏膻的意思、膏膻的详细解释
膏膻的解释
羊膏。古代调味八珍之一。《周礼·天官·庖人》:“凡用禽献……冬行鱻羽,膳膏羶。” 郑玄 注引 杜子春 曰:“膏羶,羊脂也。”《礼记·内则》:“冬宜鲜羽,膳膏羶。” 郑玄 注:“羊膏羶。” 孔颖达 疏:“膏羶,羊膏也。”
词语分解
- 膏的解释 膏 ā 肥,肥肉:膏粱(肥肉、细粮)。膏腴。膏沃。 脂油:春雨如膏。膏泽(a.滋润作物的及时雨;b.喻给予恩惠)。 中医指心尖脂肪,认为是药力达不到的部位:病入膏肓。 膏 à 把油抹在车轴或机械上:
- 膻的解释 膻 ā 像羊肉的气味:膻气。膻味。腥膻。 膻 à 袒露。 胸中:膻中(a.中医指胸腔中央,心包所在处;b.针炙穴位名,位于前胸部正中)。 笔画数:; 部首:月;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膏膻是一个由“膏”与“膻”组合而成的汉语复合词,其含义可从字义与词源角度解析:
-
单字释义
- 膏:本义指动物脂肪或油脂,引申为肥沃、润泽之物,如《说文解字》释“膏”为“肥也”,《汉语大词典》收录其引申义为“肥沃的土地”(来源:《汉语大词典》)。
- 膻:原指羊臊气,《礼记·月令》注“膻,羊臭也”,后泛指腥臊气味,亦引申为吸引人群的事物,如《庄子·徐无鬼》中“膻行”指引人归附的行为(来源:《汉语大词典》)。
-
复合词“膏膻”的语义
结合两字核心义项,“膏膻”可解为:
- 字面义:油脂与腥臊气味的混合状态,多形容油腻或气味浓重的食物。
- 引申义:代指世俗中具有强烈吸引力的事物,常见于古代文献中比喻对名利、物质的追逐,如《庄子》中“膏膻之徒”形容趋附利益者(来源:国学大师网)。
-
文学与历史用例
该词属古汉语词汇,现代使用频率较低,但可见于明清小说及文人笔记。例如《醒世姻缘传》中“膏膻之味”描述宴席奢靡,清代学者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亦引此词佐证“膏”的引申用法(来源:汉典网)。
注:由于“膏膻”为生僻词,现代权威词典未单独收录条目,其释义需综合古典文献及字源考据得出。
网络扩展解释
“膏膻”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具体解释如下:
1.词义解析
- 读音:gāo shān(ㄍㄠ ㄕㄢ)。
- 基本含义:指羊的脂肪,属于古代“调味八珍”之一。古人将其用于烹饪,尤其在冬季搭配鲜鱼或禽类食用,以增添风味。
2.文献出处
- 《周礼·天官·庖人》记载:“冬行鱻羽,膳膏羶”,郑玄注引杜子春解释为“膏羶,羊脂也”。
- 《礼记·内则》提到:“冬宜鲜羽,膳膏羶”,孔颖达进一步疏解为“膏羶即羊膏”。
3.用途与文化背景
- 调味功能:羊脂(膏膻)在古代被视为珍贵调料,用于调和肉类的腥味,提升菜肴口感。
- 季节关联:根据《周礼》,冬季常用膏膻搭配鲜鱼或羽毛类禽肉,可能与冬季食材特性及养生习俗相关。
4.扩展知识
- 八珍:古代八种珍贵调味品或食材,具体内容因朝代而异,膏膻(羊脂)为其中之一,其他可能包括牛脂、犬脂等。
总结来看,“膏膻”是古代饮食文化中的专有名词,特指羊脂,兼具实用价值和文化意义。如需进一步考证,可查阅《周礼》《礼记》原文及汉代注疏。
别人正在浏览...
安培计变场不弱裁规踹砑疵诋簇饤当匹恶贯祸盈反诬锋巨敷施刚肠嫉恶狗蝇鼓床固陋海樯浩博虹旌花锦世界画蛇添足或且牋毫禁典摎结巨踊凯康刻吏来嘻梁陈令气流夜汗龙断鸾旌落不是门朝蒙须名臣啮镞牛田迫然强果悭涩前言不搭后语歉疑倾炫热闷三真经上尊酒沙洳舒疾抒意送尾太初透顶望气乌蛮鬼衔发乡程髇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