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鸬鷀的意思、鸬鷀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鸬鷀的解释

亦作“ 鸕鶿 ”。1.水鸟名。俗叫鱼鹰、水老鸦。羽毛黑色,有绿色光泽,颔下有小喉囊,嘴长,上嘴尖端有钩,善潜水捕食鱼类。渔人常驯养之以捕鱼。 北齐 颜之推 《稽圣赋》:“黿鳖伏乎其阴,鸕鷀孕乎其口。” 唐 杜甫 《田舍》诗:“鸕鶿西日照,晒翅满鱼梁。”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禽一·鸬鹚》:“鸕鷀,处处水乡有之。似鶂而小,色黑。亦如鸦,而长喙微曲,善没水取鱼,日集洲渚,夜巢林木,久则粪毒多令木枯也。南方渔舟往往縻畜数十,令其捕鱼。”

2. 鸬鹚陂 的省称。 明 夏完淳 《燕问》:“ 桑乾 晓河, 鸕鷀 夜岸,澄流綺望,素波若旦。”

3.鸬鹚杓的省称。 元 罗志仁 《木兰花慢·禁酿》词:“鸕鷀鸚鵡,且茶甌,蒲桃酿緑,空想芳馨。”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鸬鹚(学名:Phalacrocorax),汉语词典释义为“一种善于潜水捕鱼的水鸟”,属鸟纲鸬鹚科。其名称源于古汉语“鸬”指黑色羽毛,“鹚”为鸟类通称,合称形容其体色特征。别称“水老鸦”“鱼鹰”等,常见于江河湖海沿岸。

详细释义:

  1. 形态特征

    成年鸬鹚体长约80-100厘米,通体羽毛以黑褐色为主,具金属光泽;喙细长带钩,适于捕鱼;脚蹼宽大,趾间具全蹼,潜水时后蹬力强。幼鸟腹部呈白色,与成鸟形成明显差异(《中国鸟类志》。

  2. 生态习性

    多群居于湿地环境,潜水深度可达10米,捕食后常展翅晾晒羽毛。古籍《尔雅翼》载:“鸬鹚,水鸟,似鶂而黑,喉白,善没水取鱼”,准确描述其捕食特性。

  3. 文化意象

    历代诗词中多作渔猎象征,如杜甫“家家养乌鬼,顿顿食黄鱼”即指鸬鹚捕鱼场景。在江南水墨画中,鸬鹚与渔船、竹篙构成典型渔耕图景(《中国古典文学意象辞典》。

  4. 驯养历史

    《齐民要术》记载唐代渔民驯养技法:以草绳轻缚颈部,使鸬鹚衔鱼不能吞,训练后每只日均捕鱼可达20斤。此技艺于2008年列入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国农业史》。

网络扩展解释

鸬鹚(lú cí)是一种大型水鸟,属于鸬鹚科,广泛分布于全球温带和热带水域。以下是其核心特征的详细解释:

  1. 形态特征
    鸬鹚体型修长,喙长且尖端带钩,适合捕鱼;羽毛多为黑色或深褐色,带有金属光泽。其脚蹼发达,尾部坚硬,潜水时能快速游动。因羽毛防水性较弱,常可见其站立时展开翅膀晾晒。

  2. 生态习性

    • 捕食行为:擅长潜水捕鱼,可下潜至10米深,捕到鱼后浮出水面吞咽。
    • 群居性:繁殖期聚集成群,在悬崖、树上筑巢,雏鸟由双亲共同喂养。
    • 分布:常见于湖泊、河流、沿海地区,中国长江流域及东南沿海为典型栖息地。
  3. 与人类的关系
    中国部分地区(如桂林)的传统渔民会驯养鸬鹚辅助捕鱼。渔民用细绳轻系其颈部,防止吞食大鱼,捕鱼后通过轻压喉部使鸬鹚吐出猎物。这一古老技艺现多作为文化旅游项目保留。

  4. 文化象征
    在文学和艺术中,鸬鹚常象征“协作”或“自然生计”,例如古诗“鸬鹚西日照翅明”描绘其捕鱼场景。日本等地亦视其为渔业丰收的象征。

若需进一步了解鸬鹚亚种分类或保护现状,建议参考鸟类学专著或权威自然保护机构发布的最新资料。

别人正在浏览...

安休败于垂成不作死就不会死岑嵓寸劲儿大获全胜待时而动谠臣盗憎主人瞪眙典租断国范民菲薄風雷火炮封锁墙风月无边妇闾甘冒虎口膏粱年少怪神和浼恒则火性降播见事见习期机节经编巨镇括正苦胎倮虫蛮货猛古丁蒙娜丽莎楠榴宁死不屈暖袖排溺轻赋酋渠奇逸忍虐三朝五日少御石铛熟精脱繮之马徒师外围湾澳未来身涡管握雨携云武曲星屋上建瓴武士新发于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