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roaden the sources of income and reduce expenditure;increase income and decrease expenditure] 发展生产,节省开支
语出《荀子·富国》:“百姓时和、事业得叙者,货之源也;等赋府库者,货之流也。故明主必谨养其和,节其流,开其源,而时斟酌焉,潢然使天下必有餘而上不忧不足。”后以“开源节流”指开辟财源,节约开支。 清 朱克敬 《瞑庵杂识》卷二:“军兴十餘年,东南财赋之区,概遭蹂躪,开源节流,两穷於术。” ********* 《事业管理与职业修养·关于工作与学习七》:“我们最近已有了相当的开源节流办法。”《人民日报》1981.2.5:“围绕着经济调整这个中心任务,各行各业、各条战线都有繁重的开源节流任务。”
“开源节流”是一个汉语成语,最早出自《荀子·富国》,核心含义是通过开拓收入来源与节制开支来实现财政平衡。以下是详细解析:
源自《荀子·富国》:“明主必谨养其和,节其流,开其源,而时斟酌焉。”
荀子提出,国家富强需兼顾百姓生产(开源)与财政管理(节流),若只注重赋税征收(流)而忽视生产根基(源),将导致民贫国弱。
该成语强调“增收”与“节支”的辩证统一,适用于从宏观经济到日常生活的广泛场景。其核心理念至今仍是财务管理的黄金法则。
开源节流是一个成语,意味着通过积极开发资源和降低浪费来实现节约和提高效率。
开源节流的部首分别是“口”和“贝”,共有12个笔画。
“开源节流”一词最早出自于《史记·韩非子列传》。韩非子在此篇中提到了“治天下其犹饮食也,开源而节流”。
繁体中的“开源节流”分别为 “開源節流”。
在古代汉字写法中,开源节流的“开”字有两种写法,一种是类似今天的“田”字形状,另一种则是类似现代的“口”字形状。而“源”字大多数是类似现代的“水”字形状,而“节”字保持较为一致,类似于现代字体。
1. 他善于开源节流,因此在经营上一直非常成功。
2. 公司提倡开源节流的理念,以减少资源浪费。
开源、节流、源泉、节省
节约、勤俭、节支
铺张浪费、奢侈
骜放八琼奔败标志牌兵车之属裁编餐鱼策顽磨钝钗钏晨光熹微初考翠红乡悼心黩贿额尔耳朵贰宗发窘方家罦罬杠刀汩淈聒帐鼓勇褐色江南好监阅蛟镡叫啕寄味忌羡峻峻军目隽声克石款徐留止慢腾腾米糱淖弱牛头夜叉披枷戴锁迫彊且苴青霄白日雀梅趋赴去火区瞀濡肉上忙扇子仙书社缩身台衔玩寇斡转显老写工谢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