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牒状的意思、牒状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牒状的解释

(1).诉讼文书。《魏书·源子恭传》:“ 徐州 表投化人 许团 并其弟 周 等。究其牒状, 周 列云己 萧衍 黄门侍郎……真伪难辨,请下 徐 扬 二州密访,必令获实。” 清 王夫之 《薑斋诗话》卷二:“《春秋》则以俗吏爰书、讼魁牒状丑詆之词,取已往之君臣,恣其詬厉。”

(2).官府的文书、证件。《新唐书·百官志二》:“﹝司记﹞掌宫内文簿入出,録为抄目,审付行焉。牒状无违,然后加印。” 清 蒋士铨 《第二碑·题坊》:“蒙諭取到前朝官给地券执照二纸……騐先朝牒状,红泥出印床。”

词语分解

网络扩展解释

“牒状”是古代汉语中的复合词,具体含义及解释如下:

一、基本词义

  1. 诉讼文书
    指古代用于诉讼或法律纠纷的正式文件。例如《魏书·源子恭传》记载,徐州官员在审理许团等人案件时,需“究其牒状”以辨真伪。

  2. 官府的文书、证件
    泛指官方颁发的各类公文或凭证。如《新唐书·百官志》提到司记官员需确保“牒状无违,然后加印”,强调其行政效力。


二、详细释义与用例

  1. 诉讼功能

    • 用于记录案件细节、当事人陈述及审理结果。清代王夫之在《薑斋诗话》中批评某些文风“如讼魁牒状”,比喻其刻板且缺乏文采。
    • 南朝时期亦称为“牒诉”,如孔稚圭《北山移文》中提及。
  2. 行政功能

    • 包括地契、执照等官方凭证。清代蒋士铨在《第二碑·题坊》中描述“验先朝牒状”以确认土地权属。

三、历史演变


四、相关文献

如需进一步了解,可参考《汉典》等权威辞书或具体古籍原文。

网络扩展解释二

牒状的意思

牒状是一个汉字词语,指的是为了通告、证明、告知等目的而写的公文、信件或文书。

拆分部首和笔画

牒状由两个部首组成,分别是牛(牜)部和章(⺮)部。牒状共有15个笔画。

来源

牒状最早出现在《说文解字》中,是一个古代汉字。其形状源于早期纸张上的标志、识别符号。

繁体

牒状的繁体字是「牋狀」。

古时候汉字写法

在古代,牒状的字形与现代不同。它的书写方式是先写牛部的左边竖笔,再写右边的横笔,最后再写章部的两个竖笔。整体呈现出一个方正的形状。

例句

  1. 他向法院提交了一份牒状,请求领取遗产。
  2. 请你写一封牒状给学校,申请延期完成论文。

组词

牒状可以组成以下词语:

  1. 牒状纸:写牒状时使用的纸张。
  2. 牒状格式:牒状的书写结构和排版规范。
  3. 牒状信函:用于重要场合的公文信件。

近义词

与牒状意思相近的词语有函状、公函、书状。

反义词

与牒状意思相反的词语没有明确的反义词。

别人正在浏览...

白醗帮人扳连爆棚表救避贤路比驯巢居穴处超世绝俗淳至触意典裁凋寡恫震斗趣豆蔬端诚断碣惰嬾负揭改辟高盖公使库本谷山砚齁声话剧护炕甲榜茧绸教典九天材料纠奏峻逼橘叶块垒老叔陵乱俪皮六弊卖空虚鸣舷内妾牵心挂肠岂乐啓蒙青籞穷兵琼台权仪散草沙阜善报士史水果坍江添都拓界唯利是求无明无夜遐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