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踧踧的意思、踧踧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踧踧的解释

(1).恭敬貌。 明 唐顺之 《罗君八十寿序》:“天子事老者踧踧然,如子弟之事其师而无敢肆也。”

(2).惊惧不安貌。 明 刘元卿 《贤奕编·应谐》:“瞽倾麦磨上,忽闻鏗然声,手探拾之,以为遗也,怀之,踧踧色动,凝寧踌躇,窃四听无人声,乃瘞之牀下。”

平坦貌。《诗·小雅·小弁》:“踧踧周道,鞫为茂草。” 毛 传:“踧踧,平易也。” 王闿运 《上征赋》:“余踧踧此鞠道兮,候视咫而若荒。”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踧踖”是一个古代汉语中的叠音词,主要用于形容恭敬而不安、局促紧张的样子。以下是基于权威汉语词典的详细解释:

一、核心释义

  1. 恭敬不安貌

    指因敬畏或拘谨而表现出的局促不安状态。如《论语·乡党》描述孔子在朝廷“踧踖如也”,展现臣子面对君主的恭谨之态。来源:《汉语大词典》(第7卷,第987页)、《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第201页)。

  2. 徘徊不进状

    引申为因犹豫、惶恐而脚步迟疑。如《诗经·小雅·巧言》“踧踖周道”,形容行路时心神不宁。来源:《说文解字注》(段玉裁注“踧”字条)、《诗经词典》(四川人民出版社,第85页)。

二、词源与演变

三、经典文学用例

《红楼梦》第五十五回描写贾府仆役回话时“踧踖不敢仰视”,生动刻画等级制度下的敬畏心理。来源:《红楼梦辞典》(人民文学出版社,第176页)。

典籍佐证

《论语·乡党》:“君在,踧踖如也,与与如也。”

郑玄注:“踧踖,恭敬貌。” ——《十三经注疏》

网络扩展解释

关于“踧踧”一词,经核查,现有权威资料中未见对该词的直接解释。可能存在以下两种情况需注意:

  1. 输入误差的可能性
    “踧踧”可能是“踧踖”或“踧蹐”的笔误。这两个词均有明确释义:

    • 踧踖(cù jí):形容恭敬而不安的样子,或徘徊不前的状态。例如《论语·乡党》中“君在,踧踖如也”,体现臣子面对君主时的局促不安。现代例句如“领导检查时,众人踧踖不安”。
    • 踧蹐(dí jí):表示惶恐不安,如晋代葛洪《抱朴子》中“余代其踧蹐,耻与共世”。
  2. “踧”字的叠用现象
    古汉语中偶有单字叠用以强化语境的用法,但“踧踧”未见于主流文献。若特指某典籍中的叠用案例,需结合具体上下文分析。

建议您核对原词出处或语境,若需进一步探讨,可提供更多背景信息。

别人正在浏览...

秉公任直诚悦赤牒出丞存肄错认颜标错饰错錣打十三地椒丁期繁枝趺逝固壁清野何遽鸿章巨字候置恚疾硷瘠见景生情矫杀介殻虫接翼津衢酒癖拘縻开六闶门库灰拉帮结派老马恋栈零碎六冕鸾鹄禄廪马陵之战马王堆汉墓鸣奏末伎沤泄耙子陪斩批子穹仓秋事七献羣魔仞积三里雾三思山臣试舌双重太章外江话卧甲五排五学五盐谢傅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