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牒的意思、赤牒的详细解释
赤牒的解释
唐 代临时授官的一种文书。《新唐书·刘仁轨传》:“ 武德 初, 河南道 安抚大使 任瓌 上疏有所论奏。 仁轨 见其稿,为窜定数言。 瓌 惊异,赤牒补 息州 参军。”《资治通鉴·唐太宗贞观元年》:“ 唐 初,士大夫以乱离之后,不乐仕进,官员不充。省符下诸州差人赴选,州府及詔使多以赤牒补官。”
词语分解
- 赤的解释 赤 ì 红色,比朱色稍暗的颜色:赤血。赤字。 真诚,忠诚:赤诚(极其真诚)。赤忱。赤子(纯洁无暇的初生婴儿,古代亦指百姓)。赤胆忠心。 空无所有:赤手空拳。赤地千里。 裸露:赤脚(光脚)。 笔画数:
- 牒的解释 牒 é 文书,证件:通牒。度牒。尺牒。 笔画数:; 部首:片; 笔顺编号:
网络扩展解释
“赤牒”是古代官制中的专有名词,读音为chì dié,具体释义如下:
一、基本含义
“赤牒”指唐代临时授官的文书,主要用于官员不足时临时补任。这种文书因以赤色简牒书写而得名,属于非正式编制内的任命凭证。
二、历史背景与用途
- 应用场景
唐代初期因战乱导致官员短缺,朝廷通过“赤牒”快速补充地方官吏。例如《新唐书》记载,刘仁轨曾因才能被任瑰“赤牒补息州参军”。
- 制度特点
属于临时性任命,后期需通过正式考核才能转为常任官职。《资治通鉴》提到,贞观年间州府常以赤牒补官,后逐渐规范化。
三、文献出处
主要见于《新唐书·刘仁轨传》《资治通鉴·唐太宗贞观元年》等史料,印证其作为唐代特殊任官制度的真实性。
四、现代使用
现代汉语中“赤牒”已不再使用,仅作为历史词汇出现在古籍研究或相关学术讨论中。
网络扩展解释二
《赤牒》是一个汉字词组,它的意思是“红色的牌子”。它由两个字组成,拆分部首分别为车和牛,总共有12划。它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当时人们用红色的牌子作为标识,表示某种特定的信息或标志。在繁体字中,它的写法与简体字一样。古代写作赤牒的汉字形态可能有所不同,但基本含义相同。例句中可以用“他手上拿着一块赤牒,上面写着关于禁止通行的信息。”关于《赤牒》相关的组词有“赤色”和“牒文”,近义词有“红牌”,反义词可以是“绿牌”。希望这些信息对您有所帮助!如果您还有其他问题,请随时问我。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