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帝道的意思、帝道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帝道的解释

(1).古指理想的帝王治国之道。《庄子·天道》:“天道运而无所积,故万物成;帝道运而无所积,故天下归。”《史记·商君列传》:“吾説公以帝道,其志不开悟矣。” 唐 王翰 《奉和圣制乐游园宴》:“未极人心畅,如何帝道明。”

(2).帝位。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帝道”是一个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内涵的汉语词汇,主要包含以下几层含义:

  1. 帝王治国之道或统治天下的方略:

    • 这是“帝道”最核心的含义。它指古代帝王治理国家、统御万民所遵循的根本原则、方法、制度和理念。这包括德政、仁政、礼乐教化、选贤任能、制定法度等内容,强调的是以道德和智慧来治理天下,实现太平盛世。例如《史记·商君列传》中记载商鞅初见秦孝公时,先以“帝道”进言,即指尧舜等圣王以德行仁政治国的理想模式。
  2. 帝王之位或帝王的权柄:

    • “帝道”有时也直接指代帝王的权位、统治本身,或者行使帝王权力的正当途径。例如《汉书·刑法志》中提到的“圣人取类以正名,而谓君为父母,明仁爱德让,王道之本也。爱待敬而不败,德须威而久立,故制礼以崇敬,作刑以明威也。圣人既躬明哲之性,必通天地之心,制礼作教,立法设刑,动缘民情,而则天象地……故曰:先王立礼,‘则天之明,因地之性’也。刑罚威狱,以类天之震曜杀戮也;温慈惠和,以效天之生殖长育也。《书》云‘天秩有礼’,‘天讨有罪’。故圣人因天秩而制五礼,因天讨而作五刑。大刑用甲兵,其次用斧钺;中刑用刀锯,其次用钻凿;薄刑用鞭扑。大者陈诸原野,小者致之市朝,其所繇来者上矣。” 这里的“王道”与“帝道”在含义上有相通之处,都指向最高统治权及其施行方式。
  3. 道教术语中的特定境界:

    • 在道教修炼体系中,“帝道”被用来指代一种极高的神仙境界或果位。道教认为,修道者达到的最高层次是“三清”(玉清、上清、太清),而“帝道”通常指代低于三清但高于一般仙真的尊神位阶,如玉皇大帝所居的“昊天金阙无上至尊自然妙有弥罗至真玉皇上帝”之境,或泛指达到天帝级别的尊神果位。

字源与构成解析:

现代使用: 在现代汉语中,“帝道”一词的使用频率不高,主要出现在历史研究、古典文献解读、道教文化研究以及一些历史题材的文学影视作品中,用以指代古代帝王的治国理念或道教的神仙境界。

参考来源:

  1. 《汉语大词典》 (罗竹风主编,1994年,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 对“帝道”的词条释义涵盖了上述主要含义。
  2. 《说文解字》 (许慎著,中华书局影印本) - 对“帝”、“道”二字的本义及演变提供了基础。
  3. 《史记》 (司马迁著,中华书局点校本) - 如《五帝本纪》、《商君列传》等篇章提供了“帝道”作为治国理念的历史语境。
  4. 《汉书》 (班固著,中华书局点校本) - 如《刑法志》、《食货志》等涉及对帝王治国之道的论述。
  5. 道教经典文献 (如《云笈七籤》、《道门经法相承次序》等) - 阐释了道教神系中“帝道”作为神仙位阶的含义。

网络扩展解释

“帝道”是中国古代政治哲学中的重要概念,其含义可从以下三方面综合解析:

一、核心含义

  1. 理想的帝王治国之道
    指古代圣王治理国家的道德准则与政治方略,强调以德治国、顺应天道的理念。如《庄子·天道》所述:“帝道运而无所积,故天下归”(天道运行无滞碍,万物得以生成;帝道运行无停滞,天下归心)。

  2. 帝位或王权
    代指帝王之位,如《史记·商君列传》记载商鞅向秦孝公进言“帝道”未被采纳,最终改说“霸道”。

二、思想渊源与发展

三、现代延伸

当代语境中,这一概念被部分学者引申为领导力与管理学理论,强调领导者品德对社会治理的影响。

参考资料说明

需注意,部分网页(如、9)提及“帝道”作为音响品牌名称,此为现代企业命名现象,与历史概念无关。以上解释综合了哲学典籍、权威词典及学术分析,完整文献可参考《庄子》《史记》等原著。

别人正在浏览...

爱国布安居浡乱财不露白采买陈姥姥车輮闯荡炊人丹旗电熨斗短櫂杜陵屋方切放烟幕弹负违鹤列斛面浑身解数健疾解夏草积负极论浄财惊人酒榼举兵居陋抗隐蝌蚪口多食寡困棘扩音器老生柳陌花丛橹声率御骂市妙响敏悟平颁千虑轻媠庆色轻元素软默颯沓上系神行太保世事炎凉秫稻肆虐岁阑田坑石投寄推许稳韵巫山神女详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