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弃尸的意思、弃尸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弃尸的解释

无人收殓的尸体。 唐 李肇 《唐国史补》卷上:“ 大歷 初, 关 东人疫,死者如麻。 滎阳 人 郑损 ,率有力者,每乡大为一墓,以葬弃尸,谓之乡葬。”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弃尸"是一个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指抛弃尸体的行为或状态。以下从词典释义、语义构成、使用语境及权威来源角度进行详细解释:


一、核心释义

根据《汉语大词典》:

弃尸(qì shī):

指将死者遗体抛弃于野外或不予安葬的行为。

来源:《汉语大词典》(第12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1年版,第143页。

二、语义构成分析

  1. 弃(qì)
    • 本义为抛弃、丢弃,含主动遗弃之意。

      例:《说文解字》:"弃,捐也。"

  2. 尸(shī)
    • 指人或动物的遗体,古亦通"屍"。

      例:《礼记·曲礼下》:"在床曰尸,在棺曰柩。"

      合成词义:强调对遗体的非人道处置,隐含道德谴责。

三、使用语境与引申

  1. 法律与道德层面
    • 现代法律中,"弃尸"可能涉及《刑法》第三百零二条"盗窃、侮辱、故意毁坏尸体、尸骨、骨灰罪",情节严重者可追究刑事责任。

      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2020修正版)

  2. 文学与历史语境
    • 常见于描述战乱、灾荒后的惨状,如杜甫《兵车行》"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暗含"弃尸"之悲凉。

      来源:《全唐诗》卷二百一十六

四、权威参考来源

  1. 词典类
    • 《汉语大词典》:中国大陆最权威的汉语工具书之一,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编纂。
    •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商务印书馆出版,收录现代汉语规范词汇。
  2. 法律文献
    •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颁布,定义相关犯罪行为。
  3. 古籍经典
    • 《说文解字》(汉·许慎):分析汉字本义。
    • 《礼记》:儒家经典,记载古代礼仪制度。

"弃尸"作为动宾结构复合词,直指抛弃尸体的行为,具有强烈的负面伦理色彩。其释义需结合古代汉语字源、现代法律定义及文学历史背景综合理解,权威工具书与经典文献是解读该词的核心依据。

网络扩展解释

“弃尸”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历史、社会和法律角度综合解释:

一、基本定义

“弃尸”指无人收殓的尸体,常见于古代文献记载。该词由“弃”(抛弃)和“尸”(尸体)构成,字面意为被遗弃的尸体。唐代李肇《唐国史补》记载,大历初年关东瘟疫时,郑损组织乡民集中埋葬弃尸,称为“乡葬”。

二、法律层面

现代法律中,弃尸行为可能构成《刑法》第三百零二条规定的侮辱尸体罪,具体表现为:

  1. 将尸体遗弃在公共场所或非正常场所
  2. 未履行法定安葬义务
  3. 可能伴随毁损、亵渎等行为 根据法律规定,此类行为可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管制。

三、社会影响

这种行为不仅违背社会伦理道德,还可能:

四、相关概念辨析

需注意与以下行为的区别:

若涉及具体法律问题,建议咨询专业法律人士获取准确指导。

别人正在浏览...

百舌鸟稗稊霸说边缘海伯劳俦亚窗台楚台词臣大宪台雕槛调挠低偎独立宣言顿笔絓累刮痧掴榻好行小慧黄车昏噩截火饥俭荆钗惊惶不安惊险进退可否斤凿旧逋俊杰廉悍苦身焦思亮许俪体楼槛帽光光民爵内纤泥滞女人气蓬头散发朴椽评级乾宇轻很青女月全浊人强马壮容姿三世识曲私諡锁铨娑娑投传万赖俱寂刓隐维修五云溪香萁铣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