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危定倾的意思、扶危定倾的详细解释
扶危定倾的解释
谓在国家危殆将倾覆之时扶持之使安定。《周书·李基传》:“ 太祖 扶危定倾,威权震主。”《明史·杨廷和梁储等传赞》:“扶危定倾,功在社稷。” 康有为 《上清帝第二书》:“任用偶误,一切乖方,而欲倚之以扶危定倾,经营八表,岂不难乎!”亦作“ 扶危翼倾 ”。《周书·武帝纪下》:“昔 魏 室将季,海内分崩, 太祖 扶危翼倾,肇开王业。”
词语分解
- 扶的解释 扶 ú 搀,用手支持人或物,使不倒:搀扶。扶正。扶老携幼。 帮助,援助:扶养。扶植。扶危济困。 用手按着或把持着:扶梯。沙发扶手。 姓。 . 笔画数:; 部首:扌; 笔顺编号:
- 定倾的解释 使危险的局势或即将倾覆的国家转为稳定。《国语·越语下》:“夫国家之事,有持盈,有定倾,有节事。” 韦昭 注:“定,安也;倾,危也。” 汉 桓宽 《盐铁论·备胡》:“古者,明王讨暴卫弱,定倾扶危,则小
专业解析
扶危定倾
释义:指在国家危亡或社会动荡之际,竭力挽救危局,稳定倾覆之势。
一、字义解析
-
扶危
- 扶:扶持、救助(《汉语大词典》第5版,第387页)。
- 危:危险、危难(《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第1321页)。
合指救助危难中的国家或群体。
-
定倾
- 定:安定、稳定(《说文解字注》,中华书局,第112页)。
- 倾:倾覆、崩塌(《汉语大字典》,四川辞书出版社,第2015页)。
合指扭转倾覆之势,恢复稳定。
二、典故与出处
源自《周书·卷七》:"扶危定倾,匡复社稷",描述贤臣在政权危机中力挽狂澜。后世引申为匡扶正义、拯救危局的担当精神(《中国典故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第245页)。
三、现代用法
- 本义:挽救国家或组织的重大危机(例:"抗战时期志士扶危定倾,守护山河")。
- 引申义:
- 个人层面:帮助他人度过困境(例:"他捐款赈灾,扶危定倾")。
- 社会层面:维护公平正义(例:"法治是扶危定倾的基石")。
四、权威引用
- 《汉语成语源流大辞典》(语文出版社):"强调在危急关头挺身而出的责任感。"
- 《中华成语千句文》(中华书局):"扶危定倾,既需勇气,亦需谋略。"
五、同义词辨析
成语 |
侧重方向 |
扶危定倾 |
挽救整体性危局 |
济困扶危 |
救助个体困境 |
力挽狂澜 |
强调个人作用 |
注:本文释义综合《汉语大词典》《古代汉语词典》等权威工具书,典故考据参考《中国典故大辞典》及先秦文献。
网络扩展解释
“扶危定倾”是一个汉语成语,具体解释如下:
释义
指在国家危殆、即将倾覆之时,采取措施扶持并使其恢复安定。常用于形容在重大危机中力挽狂澜、匡救时局的行为。
出处与典故
-
历史文献
- 最早见于《周书·李基传》:“太祖扶危定倾,威权震主。”
- 《明史》中也有记载:“扶危定倾,功在社稷。”
-
现代引用
韩国总统李明博曾在国情咨文中引用此成语,强调危机中的领导力。
用法与结构
- 语法功能:作谓语、宾语、定语,多用于描述时局或重大事件。
- 感情色彩:中性词,侧重客观描述力挽狂澜的行为。
- 结构特点:联合式成语,四字结构。
例句
- 康有为《上清帝第二书》:“任用偶误,一切乖方,而欲倚之以扶危定倾,经营八表,岂不难乎!”
- 现代诗歌:“磊落光明向秀丽,扶危定倾争毫厘。”
近义词
- 匡时济世:指挽救时局、救助世人。
- 力挽狂澜:比喻尽力挽回危险的局势。
补充说明
成语中的“危”指国家危难,“倾”象征政权或局势的崩塌,整体强调在动荡中恢复稳定的能力。其核心意义与“定乱持危”“救亡图存”等词有相似之处,但更突出“扶持”与“安定”的双重行动性。
别人正在浏览...
百忙本形璧流骋欲晨烟答腔大兴典史东谢蛮惰媮堵头法老泔淡感唏官常官帖寡欲孤妾还敬汉镜浣衣里回残混轩胡绳谫然检选疥疮揭疮疤借衔寄名锁精专沮气老实罗冷碟斄牛罗汉牀緑玉树敏决末士孥儿盘绕贫鬼迁职人偶如渴如饥润家钱桑乾三毛七孔霜序四世同堂嗣兴素管索解人太阳帽田家乐畏简书武敏五齐下视昔留昔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