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百岁羹的意思、百岁羹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百岁羹的解释

切细的腌菜或酱菜的俗称。 宋 陶穀 《清异录·百岁羹》:“俗号虀为百岁羹,言至贫亦可具,虽百岁可长享也。”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百岁羹是汉语中对切碎后腌制的咸菜的古雅称谓,尤其特指口感柔韧、适宜老年人食用的腌制菜蔬。该词承载着古代饮食文化中对健康长寿的朴素祈愿,以下从释义、溯源与文化内涵三方面详解:


一、核心释义

据《汉语大词典》(第二版)记载:

百岁羹:指切细的腌菜。因腌菜易嚼,适宜老人食用,故称。

来源:罗竹风主编《汉语大词典》第二版,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年,ISBN 978-7-5326-3340-7。

此释义点明其本质为加工腌菜,并揭示名称由来——因质地软烂,便于无牙老者食用,隐喻“百岁”长寿之意。


二、词源考据

该词最早见于宋代陶谷《清异录·馔羞门》:

“俗呼齑为百岁羹,言至贫亦可具,虽百岁可长享也。”

来源:陶谷《清异录》,收录于《全宋笔记》第一编,大象出版社,2003年。

此处强调其两大特征:

  1. 食材易得:齑(切碎的腌菜)是贫者亦能常备的朴素食物;
  2. 长久食用:借“百岁”喻指腌菜耐储存,可经年佐餐。

三、文化寓意

“百岁羹”之名蕴含两层文化心理:

  1. 养生期许:通过食物命名寄托健康愿景,如清代《食物本草》提及腌菜“醒脾利膈”,古人认为适度食用有益老年消化;
  2. 节俭象征:反映农耕社会物尽其用的智慧,如《齐民要术》详载腌菜之法,印证其作为庶民长寿饮食的普遍性。

    来源:缪启愉《齐民要术校释》,中国农业出版社,1998年。


四、现代认知

当代《中国饮食文化史》(长江流域卷)指出:

“百岁羹”等腌菜类名称,映射古代通过食物命名表达生命关怀的民俗现象,是汉语饮食词汇人文性的典型体现。

来源:赵荣光《中国饮食文化史》,人民出版社,2013年。

“百岁羹”既是古人对腌菜的功能性描述,亦承载祈福延年的文化符号,其命名逻辑彰显汉语“以食喻理”的独特表达传统。

网络扩展解释

“百岁羹”是一个源自宋代的词语,主要用于指代切碎的腌菜或酱菜。以下是综合相关资料的详细解释:

  1. 基本含义
    该词字面指用盐渍或酱腌制的切碎蔬菜,如芥菜、萝卜等,是古代民间常见的佐餐食品。因其制作简单、成本低廉,即使贫寒之家也能长期储备,故得名“百岁羹”,寓意“虽百岁可长享”。

  2. 词源与文献依据
    出自宋代陶谷《清异录·蔬菜》:“俗号虀为百岁羹,言至贫亦可具,虽百岁可长享也。”其中“虀”(jī)即切碎的腌菜,后逐渐演变为通用称呼。

  3. 别称与文化意义
    又被称为“虀菜”,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在物资匮乏时期利用腌制技术保存食物的智慧,也体现了节俭持家的传统观念。

  4. 现代释义差异说明
    部分现代词典(如)将其解释为“形容人精神状态良好”,此说法未见于传统文献,可能是误传或引申义,建议以古籍记载的原始含义为准。

注:若需查看完整文献引用或更多历史背景,可参考《清异录》原文及相关汉语研究资料。

别人正在浏览...

阿屯百嘉悲丧博练惨切捵入趁势橱柜吹花嚼蕊翠雾得年嫡裔短折風箱奉衣巾购请归正首邱古劲聒聒叫豪旷黑麻麻后里头话茬儿皇统混厚金虎符进赠卷心菜滥溢老白相牢落雷厉风飞林莽落蓐络丝娘眊悖没巴臂美善拿糖作醋内封奴性劈半儿仆数墙皮湫室磲椀忍耻乳哺儿入托山上有山审刑深岩丝柎索辨坍江土鸡瓦犬枉讼闻士緼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