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谅。 明 《杀狗记·吴忠看主》:“出於我无奈,非不用心,非不掛怀,望东人凡百事可怜担带。” 明 朱有燉 《继母大贤》:“兄弟小哩,且担带他些。”
(2).承担。 明 汤显祖 《紫钗记·冻卖珠钗》:“俺传消递息须担带,把从头诉与那人来。”
(3).指对疾病的承受。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五:“ 张君瑞 病懨懨担带不去,説不得凄凉,覰不得悽楚。”
(4).提挈,关照。 元 柯丹邱 《荆钗记·议亲》:“要成就小儿姻亲,全赖高贤担带。”
(5).牵带,关系。 元 无名氏 《隔江斗智》第一折:“多亏你决胜成功将相才,与妾身有何担带?敢劳动这酬劳。”
“担带”是一个古汉语词汇,现代多写作“担待”,其含义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以下是综合多个来源的详细解释:
1. 原谅、宽容
指对他人的过失或不足予以谅解。
例:明代《杀狗记》中“望东人凡百事可怜担带”,元代《荆钗记》也提到“全赖高贤担带”。
2. 承担、负责
表示主动接受责任或任务。
例:明代汤显祖《紫钗记》中“俺传消递息须担带”。
3. 承受(疾病或压力)
特指对病痛的忍耐或负担。
例:金代《董西厢》描述“张君瑞病恹恹担带不去”。
4. 提携、关照
含有帮助、扶持他人的含义。
例:元代《荆钗记》中“全赖高贤担带”。
5. 牵涉、关联
指事物之间的连带关系。
例:元代《隔江斗智》中“与妾身有何担带”。
总结
“担带”在古文献中多用于戏曲、小说,现代汉语已较少使用,通常以“担待”替代,尤其在口语中表示“包容、谅解”之意。具体释义需结合上下文,建议查阅《汉语大词典》或权威古籍注释以获取更精准的语境分析。
担带是一个汉字词语,指的是能够承担物品或责任的带子或装置。
担带的部首是手,笔画数为7。
担带的来源是由手和带组成的。在繁体字中,担带的写法是擔帶。
担带在古时候的写法是「擔帶」。
1. 老李以那条宽而坚固的担带把行李箱捆扎好。
2. 她的坚忍担带着整个家庭的重负。
组词:担带包、担带式背心、担带制服。
近义词:负重带、背负带。
反义词:解脱、卸下。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