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崎曲的意思、崎曲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崎曲的解释

曲折。 晋 陶潜 《庚子岁五月中从都还阻风于规林》诗之一:“鼓棹路崎曲,指景限西隅。” 南朝 梁 江淹 《横吹赋》:“超遥衝山,崎曲抱津。”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崎曲"是一个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指道路、地势等弯曲不平、险峻难行,强调空间形态的曲折性与行走的艰难感。以下从词典释义、语源演变及使用场景进行详细解析:


一、核心释义与字形分析

  1. 字义分解

    • 崎:从“山”,本义指山路陡峭不平。《说文解字》释“崎”为“险也”,引申为险峻、倾斜。
    • 曲:从“曰”(象形弯曲物),本义指不直、弯转。《说文》注:“曲,象器曲受物之形”,后泛指弯曲形态。

      二字组合后,“崎曲”融合了地形的高陡与路径的迂回,形容行走路线既不平坦又蜿蜒曲折。

  2. 词典释义

    据《汉语大词典》收录:

    崎曲(qí qū):

    ①道路险阻弯曲。

    ②比喻处境艰难或事情进展不顺。

    例证引清代黄宗羲《明儒学案》:“学问之路,不免崎曲。”


二、语源演变与古典用例

  1. 古籍溯源

    • 先秦文献中,“崎”与“曲”多分用,如《楚辞·九章》“轸石崴嵬,蹇吾愿兮”注“山形崴嵬而崎嵚”。
    • 唐宋后渐合成词,如唐代柳宗元《永州八记》以“崎岖”表相似义(“崎岖”为“崎曲”的近义词,后者更强调“弯曲”)。
    • 明清小说如《红楼梦》第五十回:“山路崎曲,雪滑难行”,直接使用本词描写地形。
  2. 方言存续

    在闽南语、客家话等方言中,“崎曲”(音近 ki-khiau)仍用于形容小巷迂回或田间小路不平,印证其口语生命力。


三、现代使用与权威参考

  1. 学术定义

    语言学家王力在《汉语史稿》中指出:

    “崎曲”属并列式复合词,通过近义语素叠加强化“不平+弯曲”的意象,多见于描述地理与抽象困境。

  2. 规范辞书收录

    •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虽未单列“崎曲”,但标注“崎”含“崎岖”义项,而“曲”有“弯转”义,组合符合构词法。
    • 《汉语大词典》(网络版)明确收录词条,引证古籍及近现代文献。
  3. 文学应用实例

    鲁迅《故乡》:“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哪怕它崎曲如斯。” 此处以“崎曲”隐喻社会变革之艰。


四、与近义词辨析

词汇 侧重点 使用场景
崎曲 弯曲+险峻 具体道路/抽象历程
崎岖 陡峭+不平 山地地形(更常用)
曲折 弯绕多变 路径、情节、谈判过程
坎坷 坑洼不平 人生经历(抽象化为主)

参考资料:

  1. 《汉语大词典》电子版(商务印书馆)
  2. 王力《汉语史稿》(中华书局,2004)
  3. 周荐《汉语词汇结构论》(上海辞书出版社,2015)
  4. 方言调查实录(《中国语言文化典藏》,2020)

网络扩展解释

“崎曲”是一个汉语词语,主要含义为“曲折”,通常用于形容道路或事物发展的蜿蜒、不平坦状态。以下是综合多个来源的详细解析:

1.基本含义

2.引申与用例

3.用法注意

4.来源与权威性

建议进一步参考《现代汉语词典》或权威古籍注本以确认具体语境中的用法。

别人正在浏览...

白唐罢秩蚕月成年累月齿错充衢川渎创筑川师瞪眡掉换鼎官法喇番木鼈发越蜚襳敢作敢为膏肪根本法攻破豪才化风欢悦降首见天见晚街邮寖成金距金玉昆稷食菊道人泬寥絶席军仗开号空林脸潮炉槌迈志蛮僥美名煤球弥满欧书攀龙托凤齐纨鲁缟绕搭冗长塞絶涉案四弼送目踏拍子通勤车通演飨报销流小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