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鸟名。形似鸵鸟而较小,体高约1.5米。嘴短而扁,羽毛灰色或褐色。翅膀退化,足三趾,腿长善走。产于 澳洲 森林中,吃树叶和野果。
鸸鶓(学名:Dromaius novaehollandiae),汉语中又称“澳洲鸵鸟”,是鸟纲鸸鶓科的一种大型平胸类禽鸟。该词为音译自拉丁学名,读音为“ér miáo”(“鸸”读第二声,“鶓”读第二声)。作为澳大利亚特有物种,其体型仅次于非洲鸵鸟,成年个体高度可达1.5-1.9米,体重约30-45公斤,羽毛呈灰褐色绒状,具有退化的小型翅膀和强健的三趾下肢,适应陆地奔跑。
从生物分类学角度,鸸鶓属于脊索动物门鸟纲鹤鸵目,与食火鸡构成近缘关系。其独特的生理结构表现为:无龙骨突胸骨、羽毛缺乏羽小钩、气囊系统发达,这些特征被《中国鸟类分类与分布名录》列为平胸鸟类的典型演化标志。生态习性方面,鸸鶓以植物种子、昆虫和小型脊椎动物为食,具有季节性迁徙行为,繁殖期雄鸟承担孵卵责任,孵化期约56天。
在文化象征层面,鸸鶓与袋鼠共同构成澳大利亚国徽图案,土著文化中其羽毛常用于传统仪式服饰制作。据《澳大利亚原住民文化研究》记载,该物种在梦幻时代传说中具有指引方向的神秘意义。
“鸸鶓”的正确写法应为“鸸鹋”(ér miáo),是一种大型鸟类,以下为详细解释:
基本特征 属于鸟纲鸸鹋科唯一物种,体高1.5-1.85米,体重30-45千克,是世界第二大鸟类(仅次于非洲鸵鸟)。其外形似鸵鸟但体型较小,翅膀退化无法飞行,腿部强健且有三趾,善于奔跑。
分布与习性 原产于大洋洲,栖息于草原、森林及沙漠地带,以树叶、野果为食,偶尔食用昆虫。成年雌性体型略大于雄性,寿命约10年。
名称与用途 中文名“鸸鹋”源自其形态特征描述,英文名Emu源于葡萄牙语。其羽毛可用于装饰,肉和蛋可食用,油脂可制成化妆品或保健品。
文化意义 作为澳大利亚国鸟之一,形象常出现在该国徽章与货币上,象征本土生态特色。
注:若需更完整的生物学数据(如繁殖习性、保护级别),建议查阅动物学专业资料。
百官傍属谤説宝绪背溜北庭本格拉寒流薜荔衣碧甖布宣逞才齿盼鸱尾怆情除邪惩恶东厸多音多义字反脣相稽梵香法统分职钩搭好吃好喝划地为牢花花面黄葛巾还珠返璧晦伪汲汲顾影忌媢京察酒槽克已奉公款叙泪珠昤昤灵耀门伐妙着木驴浓绮聘请切倚青梅煮酒轻跳情逐事迁起手巾虬牀其余鏚钺诠补折征师传瘦长子水滑素面徒父驼酥歪辣骨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