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久长;久远。 晋 王嘉 《拾遗记·后汉》:“昔道士从 蓬莱山 得此瓜,云是 崆峒 灵瓜,四劫一实, 西王母 遗於此地,世代遐絶,其实颇在。” 晋 王嘉 《拾遗记·夏禹》附 南朝 梁 萧绮 录:“降及 唐 虞 ,爰迄 三代 ,世祀遐絶,载歷绵远。”
“遐绝”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从以下方面综合解析:
读音为xiá jué,核心含义为久远、漫长,形容时间或空间上的遥远不可及。例如晋代王嘉《拾遗记》中记载的“世代遐绝”,即指某物历经漫长岁月仍存在。
时间维度
常表示跨越极长的时间,如《拾遗记·后汉》中“四劫一实,西王母遗于此地,世代遐绝”,描述灵瓜历经多个劫世仍存留。
空间维度
部分现代词典(如查字典)补充其引申义,指遥远而断绝踪迹,即事物因距离或时间消逝而无法触及。
主要见于魏晋文献:
需注意与“遐絶”的区分:后者在部分文献中形容山势高峻壮丽(如唐代《玄怪录》的用法),属于字形相近但含义不同的词汇。
建议进一步参考《汉语大词典》或《古代汉语词典》获取更系统的释义。
《遐绝》是一个词语,它表示遥远而绝望的意思。通常用来形容某个地方的孤独、荒凉或人的心情的悲伤、绝望等。这个词语具有浓郁的文学色彩,常在诗歌、小说等文学作品中出现。
《遐绝》由两个部首组成,分别是“辶”和“绝”。其中,“辶”为“辵”的繁体字,表示走路的意思;“绝”表示断绝、绝望的意思。
《遐绝》总共有13画。
《遐绝》一词来源于古代汉语,其字义在古代较为明确。它的出处可以追溯到《吕氏春秋·公孙丑》:“百路易行,万难遐绝”。这句话意为“百种道路都容易走,但要走到极远的地方却很困难”。后来人们将“遐绝”扩展为形容遥远和绝望的意思。
繁体字的《遐绝》为「遐絶」。在繁体中,「絶」字的结构与「绝」字有所不同,但两者意思相同。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存在变动。有些汉字写法在古代与现代有所不同。《遐绝》在古代有曾写作「暇绝」,表示时间长久而绝望的意思。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暇绝」一词的使用逐渐减少,现代多使用「遐绝」一词表达。
1. 这个小村庄因山高水长而显得遐绝。 2. 他望着远方的大海,心情变得遐绝起来。
组词可用于拓展我们对《遐绝》的理解:
1. 遐想:远远的想象。
2. 绝望:对未来没有希望的感到绝望。
3. 遥远:距离非常远。
与《遐绝》意思相近的词语有:
1. 孤寂:寂寞而孤独。
2. 荒凉:人迹罕至、草木凋零。
3. 忧伤:内心感到悲伤、忧愁。
与《遐绝》意思相反的词语有:
1. 亲近:互相亲近、亲密。
2. 繁华:繁忙而繁盛的景象。
3. 安慰:慰问和抚慰的意思。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