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古代行军时击鼓钲以为节,指示进退。《三国志·魏志·鲜卑传》:“故其勒御部众,拟则中国,出入弋猎,建立旌麾,以鼓节为进退。”《宋史·乐志》:“鐲,鉦也。形如小钟,军行鸣之,以为鼓节。”
(2).仪仗之类,表示官阶。 北周 庾信 《周柱国楚国公岐州刺史慕容公神道碑》:“ 永熙 元年,补子都督,并加鼓节军仪,除 桑乾 太守,辅补都督。”《周书·李延孙传》:“ 孝昌 中,朝议恐其为乱,乃以 长寿 为防蛮都督,给其鼓节,以慰其意。”
鼓节是汉语中具有双重文化意涵的复合词,其核心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字词本义
“鼓”为打击乐器,象征节奏与号令;“节”指节奏、法度。二字组合最早见于《周礼·地官》,指以鼓声传递信号、规范行动的制度。据《汉语大词典》释义,“鼓节”指“用鼓声调节节奏,亦指鼓声的节奏”。
礼乐制度中的功能
在古代礼乐体系中,鼓节是仪式流程的指挥标志。《礼记·乐记》记载“鼓鼙之声讙,讙以立动”,《中国音乐史》指出周代雅乐“以鼓节为尊,八音群奏必待鼓声而后作”,凸显其统摄礼乐秩序的作用。
军事与民俗应用
军事领域延伸出“鼓铎为节”制度,《孙子兵法·军争篇》注“夫金鼓旌旗者,所以一民之耳目也”,指通过鼓节统一军队行动。民俗活动中,如《荆楚岁时记》载南朝迎神仪仗“击鼓为节,以驱阴祟”。
文化象征演变
唐宋诗词中,“鼓节”逐渐抽象为时空意象,如范仲淹《渔家傲》“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以鼓角声构建边塞时空场景,此用法在《全宋词》中达17处。
现代语义扩展
当代《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增收比喻义,指“事物发展中的关键节奏”,如“经济鼓节”“创作鼓节”等短语,体现传统词汇的现代转化。
“鼓节”是一个汉语词语,具有两种不同的含义,具体解释如下:
基本含义:指鼓励人们保持节制、不贪图享乐,以有度的方式生活。
构成解析:
军事用途
指古代行军时通过击鼓或鸣钲(金属乐器)来指挥进退节奏的号令工具。例如《三国志·魏志·鲜卑传》记载:“以鼓节为进退,形如小钟,军行鸣之”。
仪仗象征
表示官员身份等级的仪仗器物,常用于彰显官阶。如北周庾信《周柱国楚国公岐州刺史慕容公神道碑》中提到“加鼓节军仪”。
抱恩包乾包装箱便门博济布扬崇缅垂目道字滴卢杜机访单肥墝風移耕蓑海豚皓溔鸿化虎刺狐虎之威家福建安七子郊畛角智机床结不解缘借音疾风迅雷谨让橛眼宽打周遭枯胔藜杖禄数蟒山马套腼面渺无影踪明旌内攻农业判读潜移默运趫雄寝皮食肉散热器蜃贝声朔逝迈竖起脊梁送究泝涉太早计贪功踏筵梯桥湍駃慰留弦栝消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