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犹总领,谓领录天子之事。《书·舜典》:“纳于大麓,烈风雷雨弗迷。” 孔 传:“麓,録也。纳 舜 使大録万机之政,阴阳和,风雨时,各以其节,不有迷错愆伏。”《后汉书·百官志一》“太尉,公一人” 刘昭 注引 汉 桓谭 《新论》曰:“昔 尧 试於大麓者,领録天子事,如今尚书矣。”一说为广大的山林。《淮南子·泰族训》:“既入大麓,烈风雷雨而不迷。” 高诱 注:“林属於山曰麓。 尧 使 舜 入林麓之中,遭大风雨不迷也。”
“大麓”是汉语中一个具有历史深度的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两方面解析:
一、自然地理义项 指广阔的山脚地带。《汉语大词典》解释“麓”为“山脚”,因此“大麓”即“广大的山麓区域”,例如《尚书·舜典》记载“纳于大麓,烈风雷雨弗迷”,描述舜在山林环境中经受考验的情景。这一用法在古代文献中多与自然地貌、气候现象关联。
二、职官制度义项 《尚书》注疏及《汉书·百官公卿表》提到,尧曾命舜担任“大麓”之职,意为掌管山林的官员。汉代学者郑玄考证,“大麓”相当于后世“虞官”,职责包括管理帝王的苑囿与自然资源。此义项反映了古代官职命名与自然地理的密切关系。
该词现代多作为古语词出现,常见于历史研究或文学创作中,例如章炳麟《封建考》引用《尚书》典故时,仍沿用“大麓”代指重要职守。
“大麓”是一个源自中国古代文献的词汇,其含义在不同语境中存在多种解释,主要可归纳为以下两类:
总领政务
指代天子或重臣统领国家事务的职责。此解释源于《尚书·舜典》中的记载:“纳于大麓,烈风雷雨弗迷。” 孔传注解认为“麓”通“録”,即“大録万机之政”,指舜被委以重任,掌管国家政务,即使在极端天气下仍能保持清明。
广大的山林
另一种观点认为“大麓”指广阔的山脚或森林地带。《淮南子·泰族训》提到“既入大麓,烈风雷雨而不迷”,此处的“麓”更偏向自然地理含义,形容舜在山林中经受考验的情景。
文献来源
词义争议
汉代学者桓谭在《新论》中将“大麓”类比为“尚书”之职,强化了其行政职能的解读,而《说文解字》等工具书则保留“山脚”的本义。
如今“大麓”多用于文学或历史研究,既可指代古代官职的权责(如“总领政务”),也可在诗词中象征壮阔的自然景象(如“山麓林野”)。需根据具体文本判断其含义。
拜恩私室保龄球长戟痴求毳毼粹穆弹责嘀咕钝才犯节气风厉凫公英干季高榜告诀更练公道拱度鬼头鱼故作端庄韩蜨邗沟化源恢漫交善基床靖默晶沁金鹦鹉觭偶寄资科琐口谈矿硐宽仁老掉牙酹地瘣木谅宥历怀礼贤下士麦策花埋香旄牛迫催恰莫萋斐雀步射箭守圄束苇湍波輼辌车文玩握素披黄弦月小岁瑕滓写纸西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