束苇的意思、束苇的详细解释
束苇的解释
捆扎的芦苇。《史记·田单列传》:“ 田单 乃收城中得千餘牛,为絳繒衣,画以五彩龙文,束兵刃於其角,而灌脂束苇於尾,烧其端。” 唐 张随 《纵火牛攻围赋》:“因七尺之殊状,画五彩之奇文,先事以谋,凿垣之门暗啟;及期而进,束苇之火遂焚。”
词语分解
- 束的解释 束 ù 捆住,系:束缚。束装(整理行装)。束发(?)。束之高阁。束手无策。 量词,用于捆在一起的东西:束修(十条干肉,原指学生送给老师的礼物,后指给老师的报酬)。 聚集成一条的东西:光束。电子束。 控
- 苇的解释 苇 (葦) ě 〔芦苇〕见“ (葦)芦”。 笔画数:; 部首:艹;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束苇"是汉语中一个具有历史沉淀的复合词,其核心含义可从字源、文献用例及引申义三个层面解析:
一、字源释义
"束"在《说文解字》中解作"缚也",指捆扎动作;"苇"即芦苇,《本草纲目》记载其"茎中空,质轻脆"的物理特性。二字组合成词最早见于《左传·定公四年》"束苇苣火",指将芦苇捆扎作火把的原始照明方式,这一用法在《汉语大词典》中列为基本义项。
二、文献引申义
- 脆弱象征:《资治通鉴·唐纪》载李绛谏言"束苇之势,不可久持",以捆扎的芦苇比喻根基不稳的政治局势,该典故被《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收录为典型比喻用法。
- 群体意象:清代顾炎武《日知录》卷十七"民犹束苇"的表述,借芦苇易折的特性反喻民众团结的重要性,该用法在《辞海》第六版中得到印证。
- 实用工艺:《天工开物·杀青篇》记载造纸工艺"束苇成帘",指用芦苇编制纸模的古代技艺,这一专业释义见载于《中国工艺美术大辞典》。
三、现代语义流变
当代《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保留其本义,同时拓展出两类引申用法:①比喻临时拼凑的脆弱组织,常见于政论文章;②特指传统手工艺中的芦苇编织技法,多见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文献。
网络扩展解释
“束苇”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shù wěi,其含义及用法可通过以下方面解释:
1.基本释义
- 字面含义:指“捆扎的芦苇”。其中“束”为动词,意为捆绑;“苇”即芦苇,一种常见水生植物。
2.出处与典故
- 《史记·田单列传》的记载中,田单曾用火牛阵破敌。具体方法是将芦苇捆扎在牛尾,灌入油脂并点燃,使其冲入敌阵。原文提到:“灌脂束苇于尾,烧其端”。这一典故成为“束苇”的典型应用场景,体现了其作为易燃物在军事战术中的作用。
3.文学引用
- 唐代张随在《纵火牛攻围赋》中沿用此意象,描述火攻场景:“及期而进,束苇之火遂焚”,进一步强化了“束苇”与火攻策略的关联。
4.字义分解
- 束:作动词时意为捆绑(如“束腰带”),亦可作量词(如一束花)。
- 苇:指芦苇,常用于编织或燃料。
“束苇”本指物理上的芦苇捆扎,但因历史典故被赋予战术意义,常见于描述火攻或古代战争策略的文本中。如需更多古籍原文或扩展用例,可参考《史记》或唐代相关赋文。
别人正在浏览...
百川宝装别是兵谏避生操篲刬尽禅那称指充积春山如笑初旨逮及胆丧魂消大杀风景灯烛辉煌地贡堕嬾风凉话风迈风韵犹存拊键抚绥酣斗核定阂富纥梯纥榻洪辟黄管滉滉椒合夹榆救菑鶌鸠隽楚窠棚浪仙良丁连章累牍令人捧腹卤泻眇芒螟蛉鸣蛙烹犬藏弓皮弁前坟乾忙茄子奇瓌上干挻乱市嚣说法台通池頽垣败壁顽空玩缩文诌仙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