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大例的意思、大例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大例的解释

通则;通例。《晋书·刘颂传》:“苟不至於害政,则皆天网之所漏;所犯在甚泰,然后王诛所必加,此举罪浅深之大例者也。”《周书·明帝纪》:“四方州镇使到,各令三日哭,哭讫,悉权辟凶服,还以素服从事,待大例除。” 严复 《原强》:“欲论其合,先考其分,则昭昭若揭日月而行,亘天壤不刊之大例也。”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大例”是汉语中的古语词汇,在不同语境中有多重含义:

一、根本法则与制度准则

在古代典籍中,“大例”常指根本性的规范或制度框架。例如《晋书·礼志》记载“礼之兴,所以定大例,明至公”,此处的“大例”指礼法制度的核心原则。《唐律疏议》亦载“凡断狱,皆须依大例而行”,强调司法审判需遵循基本法理准则。

二、典籍编纂的体例范式

在文献学范畴,“大例”特指著作的编纂纲领。刘勰《文心雕龙·史传》称“诠序一文为易,弥纶群言为难,此为大例之体要也”,说明编撰史书需确立贯通全篇的核心体例。清代章学诚《文史通义》亦用“大例”指代史书编撰的凡例系统。

三、经学阐释的通用原则

经学研究中,“大例”可指解经的共通规则。孔颖达《五经正义》云“春秋大例,皆以一字为褒贬”,表明《春秋》笔法通过特定字词传递价值判断。宋代朱熹注《四书》时,亦强调“读经当先明大例,而后析其微旨”。

(主要参考来源:中华书局《汉语大词典》、上海古籍出版社《古代汉语词典》、国家图书馆藏《唐律疏议》影印本)

网络扩展解释

“大例”是一个文言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如下:

一、基本解释

大例(拼音:dà lì)指通则、通例,即普遍适用的规则或原则。

二、出处与例句

  1. 古代文献引用

    • 《晋书·刘颂传》提到“举罪浅深之大例”,指判定罪行轻重的通用准则。
    • 《周书·明帝纪》中“待大例除”,表示遵循通行的制度。
    • 严复《原强》用“亘天壤不刊之大例”形容不可更改的普遍规律。
  2. 现代用法
    现代汉语中较少使用,但在文言文或学术讨论中仍可能涉及,例如“阶级是圣朝大例”(造句示例)。

三、相关说明

如需进一步探究,可参考《晋书》《周书》等古籍原文,或查阅高权威性词典(如、4)。

别人正在浏览...

扳对八字帖拨乱冲辰冲冠发怒潨泻寸步不离呆怔当店答扬等腰梯形段落放大器方外友发体非正式富人柑橘给使庚偿光压鼓笛曲诡辩术衡机横阡狐鸣鱼书驾天鸡碑积善成德旧望隽李阔堑累碁礼贽轮递明聪默化潜移谟虑齐家青玉虬齤然曲遂日期森罗宝殿山舍笙乐神宇适俗署拜丝帛索偿唆犯宿雪贪黩绦旋填池通叚投卵腿绷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