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催妆诗的意思、催妆诗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催妆诗的解释

亦作“ 催粧诗 ”。旧俗,成婚前夕,贺者赋诗以催新妇梳妆,此诗叫催妆诗。《唐诗纪事》卷三五载有 唐 陆畅 《奉诏作催妆诗》。至 宋 ,又有催妆词,读 宋 吕渭老 《好事近》词之四:“彩幅自题新句,作催妆佳闋”可知。其后文人集中催妆诗词,类为应酬之作,非必成于成婚之夕。 清 李渔 《怜香伴·婚始》:“催粧诗已去了,叫家童,今日 张相公 要送亲上门,准备酒筵伺候。”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十五:“近人新婚,贺者作催妆诗,其风颇古。按《毛诗》‘间关车之牵兮’一章, 申丰 曰:‘ 宣王 中兴,士得行亲迎之礼,其友贺之而作是诗。’ 北齐 昏礼,设青庐,夫家领百餘人,挟车子,呼新妇,催出来。 唐 因之有催妆诗。”参见“ 催粧 ”。


见“ 催妆诗 ”。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催妆诗是中国古代婚俗中的特殊文学体裁,指新郎或亲友在迎亲时创作诗歌,以委婉催促新娘梳妆登轿。其核心功能是通过文雅形式传递吉时将至的讯息,兼具礼仪性与艺术性。据《汉语大词典》记载,催妆诗盛行于唐宋时期,与却扇诗、障车文共同构成传统婚礼的文学仪式。

从历史源流考察,催妆习俗可追溯至北朝。《酉阳杂俎》载唐代婚礼流程中,新郎需作诗三章催妆,待女方回诗后才可迎娶。这种互动既体现古代婚俗的典雅,也展现诗歌的实用功能。文学研究者指出,催妆诗多采用比兴手法,如敦煌写本S.4129中的“今宵织女降人间,对镜匀妆计己迟”即以织女喻新娘,暗含催促之意。

在诗歌结构上,催妆诗具有明显程式化特征。明代《醒世恒言》收录的催妆诗多采用七言绝句,首联赞新娘美貌,颔联述迎亲盛况,颈联引典故喻良缘,尾联点明吉时将至。如“宝烛烟光吐,琼筵香气和。乘龙欣喜溢,种玉福禄多”即典型范例。这种格式既符合婚礼的喜庆氛围,又彰显创作群体的文学修养。

《唐代婚丧习俗考》特别指出,催妆诗的实际效用超越文学价值。在交通不便的古代社会,它作为婚礼流程的时间调节器,既避免直接催促的尴尬,又以文化仪式确保婚礼各环节有序推进。现藏于国家图书馆的明代婚书抄本中,仍可见职业文人代笔的催妆诗样本,印证其在中国婚俗中的重要地位。

网络扩展解释

催妆诗是古代婚礼中的一种特殊诗歌形式,主要流行于唐宋时期,以下是其详细解释:

一、定义与功能

催妆诗是旧时婚礼前夕,由宾客或新郎亲友创作的诗歌,用于催促新娘梳妆出嫁。其核心功能是通过诗意化的语言营造喜庆氛围,同时隐含对新人的祝福。

二、起源与演变

  1. 北朝雏形:据《酉阳杂俎》记载,北齐婚礼中已有“呼新妇,催出来”的习俗,可视为催妆诗的前身。
  2. 唐代定型:在唐代正式形成诗歌体裁,陆畅为云阳公主所作《奉诏作催妆诗》是典型代表,诗句“借问妆成未,东方欲晓霞”生动展现了催妆场景。
  3. 宋代扩展:发展为“催妆词”,如吕渭老《好事近》中的“彩幅自题新句,作催妆佳阕”。

三、内容特点

四、文化意义

这一习俗折射出古代婚姻礼仪中“催妆”环节的重要性,从北朝呼喊式催促到唐代诗意化表达,体现了从民俗到雅文化的演变过程。

注:完整典故可参考《唐诗纪事》《酉阳杂俎》等文献,现代研究多收录于婚俗文化类著作中。

别人正在浏览...

边口裨冕宾尸伯仲叔季豺牙超乎寻常代人捉刀调笙兜驮翻古繁骄凡翼反膺腹膜槁落瑰室合离草横扫千军候兵华夏货运坚蚕荐擢节使辑辑进贤兴功疾恶若雠绝代佳人举国聚集魁横老业人良骥聊尔梨盖立化岭岑麟韦庐庑马蓝头昧薆麪糊桶木连理青首情语权藉攘地扫帚菜神明适销试行顺次肃恭通条驼峰吴锦详文线坯子小冯君枭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