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裨冕的意思、裨冕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裨冕的解释

着裨衣,戴冕。古代诸侯卿大夫朝觐或祭祀时所穿冕服的通称。与衮冕或上一等冕服相对而言。《仪礼·觐礼》:“侯氏裨冕,释币于禰。” 郑玄 注:“裨冕者,衣裨衣而冠冕也。裨之为言埤也。天子六服,大裘为上,其餘为裨,以事尊卑服之,而诸侯亦服焉。”《礼记·曾子问》:“大祝裨冕,执束帛。” 郑玄 注:“裨冕者,接神则祭服也,诸侯之卿大夫所服。裨冕,絺冕、玄冕也。士服爵弁服,大祝裨冕则大夫。”《荀子·富国》:“故天子袾裷衣冕,诸侯玄裷衣冕,大夫裨冕,士皮弁服。”《孔子家语·辩乐》:“裨冕搢笏而虎賁之士脱剑。” 王肃 注:“衮冕之属通谓之裨冕。”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裨冕(bì miǎn)是古代中国礼制中的专有名词,指诸侯在朝见天子或参与重大祭祀时穿戴的礼冠及配套服饰,属于等级森严的礼服制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含义包含以下要点:

  1. 形制与等级象征

    裨冕由“裨衣”(副服、次一级的礼服)和“冕”(礼冠)组成。根据《周礼》记载,天子在最隆重的场合穿大裘冕,而诸侯则根据其爵位高低,穿着等级稍低的“裨冕”,如鷩冕(bì miǎn)、毳冕(cuì miǎn)等。它象征着佩戴者的身份地位低于天子,是“副服”或“次服”的体现,彰显了周代“分封制”下的等级秩序。

  2. 使用场合

    主要在两种重要礼仪中穿戴:

    • 朝觐天子:诸侯前往王都拜见周王时必须穿着裨冕,以示对天子的尊崇和臣服。
    • 参与祭祀:诸侯在本国主持或参与重要的祭祀活动(如祭祀山川、社稷或祖先)时也需穿戴裨冕,以示庄重和礼敬。
  3. 典籍依据

    该词及其礼制规定主要记载于儒家经典和古代礼书:

    • 《周礼·春官·司服》:详细记载了天子至士的不同等级礼服,其中提到诸侯的礼服体系,裨冕即属此列。郑玄注:“裨冕,衣裨衣而冠冕也。裨之为言埤也。天子六服,大裘为上,其余为裨……诸侯亦服焉。” 明确指出裨冕是天子大裘冕之下的礼服,诸侯可服。
    • 《礼记·乐记》:“魏文侯问于子夏曰:‘吾端冕而听古乐,则唯恐卧;听郑卫之音,则不知倦。’” 虽未直接提“裨冕”,但“端冕”泛指庄重的礼服礼冠,反映了冕服在礼乐活动中的重要性,裨冕作为诸侯冕服,其使用情境与之相通。
    • 《仪礼》 等礼书在涉及诸侯礼仪时,也常隐含对裨冕制度的要求。
  4. 文化内涵

    裨冕制度是周代礼乐文明的核心体现之一,它通过服饰的差异严格区分社会等级,维护宗法秩序。穿戴裨冕不仅是礼仪要求,更是政治身份和社会责任的象征,体现了古人“以礼治国”、“尊卑有序”的观念。

裨冕特指古代诸侯在朝觐天子或举行重要祭祀时所穿戴的级低于天子大裘冕的特定礼服与礼冠组合。它不仅是具体的服饰制度,更是周代分封等级制度和礼乐文化的重要载体和象征。其详细规定主要见于《周礼》等儒家经典及注疏。

参考来源:

网络扩展解释

“裨冕”是古代中国礼制中的服饰术语,具体含义及背景如下:

一、基本含义

指诸侯、卿大夫在朝觐天子或参与祭祀时穿戴的礼服与冠冕,属于次一等的冕服(与天子所穿的“衮冕”相对)。其核心特点是:

二、服饰构成与等级

根据《仪礼》《礼记》等文献记载:

  1. 天子六服:大裘冕为最高等级,其余五种(如鷩冕、毳冕等)统称“裨冕”。
  2. 诸侯与卿大夫:需按尊卑场合选择对应的裨冕,如祭祀时穿裨冕,朝觐时则可能穿更正式的衮冕。

三、使用场合

主要用于朝觐、祭祀等重大礼仪活动。例如:

四、读音与字义

五、引申含义

偶见现代语境中引申为“辅佐君主的重要谋臣”(如),但此用法非传统文献原义,需结合上下文判断。

参考资料

以上内容综合自《仪礼》《礼记》注疏及权威词典(沪江词典、汉典等),涵盖服饰制度、礼仪场景及字词解析。

别人正在浏览...

百杂香襃擢罢亚鼻烟捕勦采摭参潭重围锤淬春天出语从敌错车大寳局亶亶到场电话局揲蓍第十二夜对举多助俄罗斯防风訽詈洸朗故我行子河海清宴横无忌惮后遗症画兴挥斥八极隳斁狐鸣鱼书挢揉造作矜谑屦缕口直心快来者不拒浪狗劣迹挠混纽结披纷扑灯蛾礐石缺心少肺三分似人,七分似鬼散架山腹陕塞沈郎腰四大洋台坊跳指日投充犩牛详败详中习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