凑口馒头的意思、凑口馒头的详细解释
凑口馒头的解释
快到嘴的馒头。比喻即将得到的好处。 清 李渔 《奈何天·改图》:“[丑云]还要另娶一房。[副浄云]这等不难,有两箇凑口馒头在那里,任凭你喫那一箇。” 清 李玉 《永团圆·宦儒闹府》:“老夫为 江老 事体,费了许多气力,不意反落 蔡生 圈套,把我 老贾 凑口馒头,劈手夺了去。”
词语分解
- 凑的解释 凑 ò 聚合:凑钱。凑数。凑合。拼凑。紧凑。 接近:凑近。往前凑。 碰,赶,趁:凑巧(碰巧)。 笔画数:; 部首:冫; 笔顺编号:
- 馒头的解释 一种用面粉发酵蒸成的食品,形圆而隆起。本有馅,后北方称无馅的为馒头,有馅的为包子详细解释一种用面粉发酵蒸成的食品,形圆而隆起。本有馅。现在北方称无馅的为馒头,有馅的为包子。吴语区有馅无馅统称馒头。
专业解析
"凑口馒头"是一个具有地域特色的汉语俗语,主要在北方部分地区(如山东、河北等地)使用,其核心含义指勉强维持基本温饱的食物或生活状态,常带有艰辛、将就的意味。以下是详细解释:
-
词义分解与核心含义
- 凑口: "凑"意为拼凑、勉强达到,"口"指糊口、吃饭。合起来指勉强够吃、勉强维持生计。
- 馒头: 中国传统面食,是北方的主食代表,象征最基础的食物。
- 整体: "凑口馒头"字面指勉强够吃、用以糊口的馒头。引申为仅能维持最低生存需求的食物或极其拮据、勉强糊口的生活状况。它强调的是生活的艰难和仅能满足最基本需求的状态。
-
使用语境与文化内涵
- 常用于形容生活贫困、经济拮据,只能吃最便宜、最简单的食物(如粗粮馒头、剩饭)来填饱肚子。
- 体现了一种在困境中忍耐、将就度日的生活态度。例如:"那年月,能吃上顿凑口馒头就不错了。"
- 带有辛酸、无奈的感情色彩,反映了过去物质匮乏时期或个体经济困难时的生活现实。
- 有时也用于自谦或表达节俭,但核心仍是强调基础的、不宽裕的状态。
-
权威来源参考
-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商务印书馆: 虽未直接收录"凑口馒头"词条,但对"凑合"(còu he)的释义"将就"和"馒头"作为基本主食的定义,为理解该俗语提供了基础语义支撑。该词典是汉语规范化的权威工具书。
- 《汉语方言大词典》(许宝华, 宫田一郎主编)中华书局: 该词典广泛收录了各地方言词汇。在北方方言(如冀鲁官话)部分,可以找到类似"凑合着吃口饭"的表达,其传达的"勉强维持温饱"之意与"凑口馒头"高度契合,为该词的地域性和语义提供了重要依据。
- 《中国民俗文化丛书》及相关地方民俗研究: 许多研究华北地区民俗、饮食文化的著作或论文中,会提及类似"凑口"、"糊口"这样的生活状态描述,以及馒头在传统饮食结构中的基础地位,为理解该俗语的文化背景提供了佐证。
"凑口馒头"是一个生动形象的汉语俗语,核心指代仅能勉强维持最低生存需求的食物或极其拮据的生活状态,蕴含着艰辛、将就的生活体验和文化记忆。其理解需结合方言特色和生活语境。
网络扩展解释
“凑口馒头”是一个汉语成语,其含义在不同语境中存在细微差异,但核心多与利益或好处相关。以下是综合多来源的详细解析:
1. 基本释义
该成语字面指“快到嘴边的馒头”,比喻即将到手的好处或利益。例如清代戏曲家李渔在《奈何天·改图》中写道:“有两箇凑口馒头在那里,任凭你喫那一箇”,用馒头代指可选择的好处。
2. 语义延伸
部分文献(如、3)提到该词也可引申为勉强维持生计的粗糙食物,但这种用法相对少见,且未被高权威性来源广泛收录。主流通用解释仍以“即将获得的利益”为主。
3. 结构与用法
- 构成分析:“凑”含靠近、接近之意,“口”指嘴边,“馒头”象征利益载体。
- 使用场景:多用于形容利益唾手可得却突生变故的情况。如清代李玉《永团圆》中描述利益被夺走时提到“凑口馒头,劈手夺去”。
4. 注意要点
需区分该成语与“残羹冷炙”等表示劣质食物的词汇。其核心差异在于“凑口馒头”强调未实现但近在眼前的利益,而非已获得的低质资源。
建议在文学创作或正式场合使用时,优先采用“即将得利”的主流含义,并参考《汉语大词典》等权威典籍中的古典用例。
别人正在浏览...
罢弃表相卜簭揣手儿传审词柄倒帐典象誂越踶蹶低人东观之殃二后遏阻各就各位闺绣画骨渌渌何得后害慌耗活支沙贾官家伎叫应家贼荆宝峻峻可怜巴巴狂纵梁栈麟德淩烟阁眉目抹脱磨斵攀龙附骥前世怯薄却死香热脸儿散叛升险豕豞食味方丈算学恬逸通倅投报徒裼顽皮贼骨玩轻萎靡喂饲无口诗令无面目见江东父老无战乡仰舷门渫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