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turn one's head]∶把头转向后方
(2) [repent]∶悔悟;改邪归正
及早回头
(3) [later]∶少等一会儿;过一段时间以后
回头再谈
回头见
(1).向后转头,回过脸来。 晋 刘琨 《胡姬年十五》诗:“回头堪百万,价重为时年。” 唐 杜甫 《漫成》诗之二:“仰面贪看鸟,回头错应人。” 宋 苏轼 《送顿起》诗:“回头望 彭城 ,大海浮一粟。” 刘大白 《渴杀苦》诗:“回头看田主,高堂大厦,闲坐等收租!”
(2).回头之间,喻时间短促。犹言一会儿。 唐 白居易 《春尽日》诗:“无人开口共谁语,有酒回头还自倾。” 宋 韦骧 《菩萨蛮·和舒信道水心寺会》词:“瞬息又春归,回头光景非。” 曹禺 《日出》第一幕:“我们到这儿来也是看看,怕她藏在什么地方,回头吓着您。”
(3).回顾,回想。 宋 苏轼 《至济南李公择以诗相迎次其韵》之一:“夜拥笙歌 霅水 滨,回头乐事总成尘。”《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三:“ 赵妈妈 也是受用过来的,今日穷了,休説是外人,嫡亲儿媳也受他这般冷淡,回头自思,怎得不恼?” 清 陈维崧 《念奴娇·龙眠公坐上看诸客大合乐记》词:“回头往事,青溪旧梦重作。”
(4).回转身,往回走。《西游补》第十五回:“本姓 猪 ,排行八,跟了 唐僧 上西土,半途写得离书恶,忙投妻子庄子去,庄中妻子归枯壑,归枯壑,依旧回头走上西。” 清 李渔 《巧团圆·迭骇》:“若説他喜,打发我回头的时节,又不该説上许多反话,这叫做也喜也不喜。”
(5).指回转,好转。《儒林外史》第五回:“ 严监生 的病,一日重似一日,再不回头。”
(6).谓有所觉悟而改变原来的想法或行为。《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八:“自古皆以浮生若梦,相公只要梦中得觉,回头即是。”《儿女英雄传》第二一回:“既然打破迷关,若不及早回头,定然皇天不佑。”《儿女英雄传》第十九回:“我往日那些行逕,都用不着,从此刻起便当立地回头,变作两个人,守着那闺门女子的道理纔是。”
(7).回绝;拒绝。 明 史槃 《宋璟鹣钗记·家麻》:“这个老师就该回头他了。”《官场现形记》第十五回:“ 鲁总爷 因为是 庄大老爷 的面子,不好回头,暂时留用。”
(8).指辞退,解雇。如:东家昨天刚回头了一个奶妈,正缺人,你不妨去试试。
把头转向后方。 南朝 梁简文帝 《娈童》诗:“揽袴轻红出,迴头双鬢斜。” 唐 杜甫 《三绝句》之二:“自説二女啮臂时,迴头却向 秦 云哭。” 唐 元稹 《望云骓马歌》:“分騣摆杖头太高,擘肘迴头项难转。”
“回头”的汉语释义与文化内涵解析
“回头”是现代汉语中兼具本义与引申义的复合词,其含义根据语境呈现多层次特征。依据权威汉语工具书及文化典籍,该词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回头”最基础的语义指“转头向后看”,描述人体头部的物理转向动作。例如《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释为“把头转向后方”,常见于日常表达如“蓦然回首”。在空间层面,亦可引申为“折返原处”,如“船行至江心又回头”。
佛教典籍赋予“回头”深刻的宗教意义。《佛学大辞典》释其为“悔悟前非,归向正道”,如禅宗公案“苦海无边,回头是岸”(《五灯会元》卷五)。此语境下,“回头”象征心灵觉醒与行为修正,成为劝诫世人向善的经典隐喻。
在文学与口语中,“回头”可指代时间的推移与延迟,例如清代《红楼梦》第三十四回“等回头闲了再取来”,此处表示“稍后、过一段时间”。此用法凸显汉语以空间概念隐喻时间的认知特点。
民俗语境中,“回头”常承载吉祥寓意。如婚俗谚语“新妇回头,福禄绵长”,借“新娘回头张望”的动作祈求家族兴旺。此类用法多见于地方志与口头传统,反映民间文化对词语的创造性运用。
参考资料
“回头”作为汉语常用词汇,在不同语境中有多重含义,以下为详细解释:
字面动作:向后转头
指将头部转向后方或侧后方,常用于具体动作描述。
例:杜甫《漫成》诗“仰面贪看鸟,回头错应人”;苏轼《送顿起》诗“回头望彭城,大海浮一粟”。
悔悟与改正
比喻从错误中醒悟并回归正途,多含积极意义。
例:“浪子回头金不换”“及早回头”。
时间概念:短暂或稍后
回顾与反思
引申为对过去事物的回想或总结,带有哲理性。
例:苏轼诗句“回头乐事总成尘”;刘大白诗“回头看田主,闲坐等收租”。
特殊语境:返回(较少用)
部分文献中表示“回来”或“返回”,如“一去不回头”,但此义项在现代汉语中较少单独使用。
使用建议:日常交流中,“回头”多用于前三种含义,后两种更常见于文学或特定表达。具体含义需结合上下文判断。
半霎抱忿苞荫笔祸禀法伯忽侧媚扯后腿箪食丹觜道同得至宝羔犊寒品缓刑奬惩翦丧角壮警耗尽年金玉满堂鸡犬不留疽食令行禁止鲤庭漫浸缅思木栅门纳闷蘖芽女宗辟谬破败五鬼铺垫启开侵轧入试搔头生机勃勃世妇税米俟嗣遂心快意岁月不待人贪刻叨教童男童女王寮万人坑违弃现案湘妃墓饷粮宪墨衔寃负屈鲜于枢枭悖鸮音细点邪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