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善于言辞。《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子贡 利口巧辞, 孔子 常黜其辩。” 晋 干宝 《搜神记》卷十八:“ 张司空 有一少年来謁,多才巧辞,疑是妖魅,使我取华表照之。”
(2).虚伪之辞。亦指巧妙的言辞。 晋 葛洪 《抱朴子·时难》:“於是 弘恭 、 石显 之徒,饰巧辞以搆象似,假至公以售私姦。”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论说》:“《转丸》骋其巧辞。《飞钳》伏其精术。”《资治通鉴·唐德宗建中三年》:“ 雄 復欲以巧辞説之, 孝忠 怒,欲执送京师, 雄 惧,逃归。” 明 郎瑛 《七修类稿·国事·石亨奸党》:“至於咎徵屡见,搆巧辞以粉饰太平。”
“巧辞”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需结合语境理解,主要包含以下两层解释:
善于言辞
指口才出众,擅长表达。例如《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提到子贡“利口巧辞”,说明他凭借敏捷的思维和语言能力闻名。晋代《搜神记》中“多才巧辞”也用于形容人物能言善辩的特点。
虚伪或巧妙的言辞
含贬义时,指华而不实、带有欺骗性的言论。如葛洪《抱朴子》批评“饰巧辞以搆象似”,揭露用虚伪言辞粉饰真相的行为。刘勰《文心雕龙》中“骋其巧辞”则偏向中性,强调言辞的巧妙性。
“巧辞”兼具能力与品性的双重含义,既可用于褒扬口才,也可批判言辞的虚伪性。理解时需结合具体语境,如《资治通鉴》中“巧辞”明确指向狡辩,而《文心雕龙》则更侧重技巧层面。
巧辞是一个汉语词汇,表示用巧妙而独特的言辞表达自己的想法。它形容用文字或口语技巧巧妙地表达、编织语言的能力。
巧辞的拆分部首是言,笔画数为7画。
巧辞源自于中国古代文学和修辞学的发展,特别是在诗词创作和辩论思辨中,人们开始重视巧妙运用言辞进行表达。巧辞这个词汇一直延续至今,成为现代汉语中的一个常用词。
巧辞的繁体字为巧辭。
在古时候,巧辞的写法可能会稍有不同,但总体上其含义和形式基本相同。
1. 他以巧辞将复杂的问题简单明了地解释给大家。
2. 这位演讲者运用巧辞打动了观众的心。
可以组成的词有:巧妙、辞令、辞章等。
近义词包括:巧言、巧舌、巧语。
反义词为:直言、憨直、笨口。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