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政治混乱,给国家带来忧患。《诗·小雅·四月》:“乱离瘼矣,爰其适归。” 毛 传:“离,忧。” 郑玄 笺:“今政乱国将有忧病者矣。” 晋 潘岳 《关中诗》:“乱离斯瘼,日月其稔。” 明 方孝孺 《绝命词》:“天降乱离兮,孰知其由。”
(2).遭乱流离。 汉 王粲 《赠蔡子笃》诗:“悠悠世路,乱离多阻。”《后汉书·烈女传·董祀妻》:“感伤乱离,追怀悲愤。” 唐 刘长卿 《送李录事兄归襄邓》诗:“白首相逢征战后,青春已过乱离中。” 鲁迅 《坟·我之节烈观》:“乱离时候,照顾不到,一遇‘逆兵’(或是“天兵”)就无法可想。”
乱离是汉语中描述社会动荡与离散状态的历史词汇,其核心含义指因战乱或政治动荡导致的社会秩序混乱与民众流离失所的现象。以下是详细解析:
基本释义
根据《汉语大词典》,“乱离”一词由“乱”与“离”组合而成:“乱”指社会动荡、战乱频仍;“离”则指离散、分离。整体指因动乱引发的家庭离散、社会崩解的状态,常见于史书与古典文学。
历史语境中的用法
在《诗经·小雅·四月》中,“乱离瘼矣,爰其适归”一句,以“乱离”描述周代社会动荡下百姓的苦难。汉代《毛诗序》进一步注解为“政乱国危,民散逃亡”,强调其与政治失序的关联。
词义演变与文学引用
唐代杜甫在《垂老别》中写道“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冈峦。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虽未直用“乱离”,但生动刻画了安史之乱中“乱离”的惨状。后世如清代顾炎武《日知录》亦以“乱离”总结明末社会崩溃的教训。
语言学视角的解析
从构词法看,“乱离”属并列式复合词,两字均含负面语义,强化了灾难性后果的表述。《说文解字》释“乱”为“治也”,反训用法凸显秩序颠覆;“离”本义为“黄仓庚也”,后假借为“分离”,二字组合形成独特的历史语义场。
“乱离”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方面综合解析:
“乱离”主要指因战乱或政治动荡导致的流离失所,包含两层含义:
该词多用于描述历史或文学中的动荡背景,现代语境中可引申为大规模灾难导致的群体迁徙()。
如需查看更多古籍原文或例句,可参考沪江词典、查字典等来源。
爱海稗记宝胜奔湍宾臣逋耗撤身垂死簇居电眸踱走放冻废灭飞泉丰霳逢蒙俘劫改悔观时归虑固项衡库恍若胡麻油楛矢见雀张罗狡抗颉地颃空经典井渫莫食进援酒店镌诘考功客倡浪舌邻接隶仆卵砚梅花信庙像蒲博齐贝齐三士琦玩洒墨山阿上第潸然伸展石窖狮头鹅竖毛殊滋搜捕趿拉板儿忐忐忑忑稳坐钓鱼船享年乡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