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见“ 餼廩 ”。
“饩禀”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具体解释如下:
词源:
历史文献例证:
“饩禀”是古代官府制度中与粮食供给相关的术语,常见于历史文献,现代汉语已较少使用。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说文解字》《礼记》等典籍。
《饩禀》是一个汉字词语,表达了为人民饱食思的意思。它又指农民丰收后给国家上交粮食或钱财的仪式。
《饩禀》的拆分部首是食(shí),第2笔为无头橫、第3笔为竖、第4笔为撇、第5笔为捺。
《饩禀》一词源自《礼记·乐记》中的记载,描述了周朝时期国家为了感谢农民的丰收,举行了一场饩禀仪式。
《饩禀》的繁体字为「餧繽」。
古时候,《饩禀》的汉字写法为「飷・禀」。
例句1:农民们在秋天丰收后,会进行饩禀仪式,表达对国家的感谢和奉献。
例句2:饩禀是传统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彰显了农民对于社会的贡献。
组词1:进饩(jìn bǐng)- 指将供品进献给国家或神灵。
组词2:献饩(xiàn bǐng)- 指将饭食或其他供品献给社会或特定对象。
近义词1:进贡(jìn gòng)- 指将物品或财富进献给国家或上级。
近义词2:进奉(jìn fèng)- 指将某物奉献给社会或特定对象。
反义词:占为己有、私藏(zhàn wéi jǐ yǒu, sī cáng)- 指将该属于国家或社会的物品据为己有。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