笠冠簑袂的意思、笠冠簑袂的详细解释
笠冠簑袂的解释
戴竹笠,穿蓑衣。泛指渔家装束。《憩园词话》卷三引 清 汤雨生 《明月生南浦》词序:“风日佳时,往往吟啸竟夕,笠冠簑袂,固未尝为天械所拘也。”
词语分解
- 笠的解释 笠 ì 用竹篾或棕皮编制的遮阳挡雨的帽子:斗(弖 )笠。竹笠。草笠。 竹篾编成的笠形覆盖物:笠盖。笠覆。 笔画数:; 部首:竹; 笔顺编号:
- 袂的解释 袂 è 衣袖,袖口:张袂(张开衣袖)。联袂(手拉着手,结伴)。分袂(离别)。 笔画数:; 部首:衤;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笠冠簑袂”是汉语中较为罕见的组合词,通常写作“笠冠蓑袂”,指代古代隐士或渔人的典型装束。以下从构词、文化意象、文献应用三个角度分析:
一、构词解析
该词由四部分构成:
- 笠:竹篾编制的遮阳挡雨帽,《说文解字》释为“簦无柄也”;
- 冠:古代男子束发戴帽的礼仪,《礼记》注“二十成人,士冠,庶人巾”;
- 蓑(簑):草编雨衣,《急就篇》颜师古注“蓑所以备雨”;
- 袂:衣袖,《释名·释衣服》载“袂,掣也,掣,开也,开张之以受臂屈伸也”。
二、文化意象
该组合最早见于元代文人张雨《渔父词》:“笠冠蓑袂钓丝轻”,后成为隐逸文化的符号象征,特指:
- 道家“返璞归真”思想的外化(《庄子·渔父》)
- 文人避世情怀的具象表达(柳宗元《江雪》渔翁意象)
- 农耕文明“天人合一”的服饰载体(《诗经·小雅》蓑笠记载)
三、文献应用
- 元代诗词:张翥《摸鱼儿》有“蓑笠具,更作个、钓徒侣侣江湖里”;
- 明清小说:《水浒传》第九回“雪夜沽酒”场景中,蓑笠成为环境描写要素;
- 现代研究:《中国古代服饰研究》(沈从文著)分析此类服饰的实用与象征双重功能。
注:本文释义综合参考《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说文解字注》(中华书局)及《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孙机著)等权威辞书专著。
网络扩展解释
“笠冠簑袂”是一个汉语成语,拼音为lì guān suō mèi(注:用户问题中的“簑”是“蓑”的异体字,实际应写作“蓑”)。以下是详细解释:
基本含义
- 字面意义:指头戴竹编斗笠(笠冠),身穿蓑衣(蓑袂),是传统渔家或农人的典型装束。
- 象征意义:通过装束特点,表现一种朴素、自由的生活状态,或隐逸山水的文人形象。
词语解析
- 笠:竹编的遮阳挡雨帽子。
- 冠:此处指戴在头上的笠。
- 蓑:用草或棕制成的防雨外衣。
- 袂:原指衣袖,此处代指蓑衣的整体穿着。
出处与用法
- 文献来源:出自清代汤雨生《明月生南浦》词序(载于《憩园词话》卷三),原文描述文人隐士在自然中吟诗作赋,不受世俗拘束的形象:“风日佳时,往往吟啸竟夕,笠冠簑袂,固未尝为天械所拘也。”。
- 使用场景:多用于文学作品或口语中,既可实指渔家装扮,也可引申为超脱世俗、亲近自然的生活态度。
补充说明
- 近义词:渔樵耕读、烟蓑雨笠。
- 反义词:锦衣玉带、华冠丽服。
若需进一步了解诗词背景或具体用法,可参考《憩园词话》等古典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八溪焙火偪下步牵车齿弊舌存持握从彝荡骇当头棒喝胆魄诋辩叠地冻冻都房蜂台府直棍徒华风华诩火舰嚼腭捶床诫勉精禽峻恶均一糠市拉绊牢城姥爷乐乐酡酡练达老成亮荩料豆儿臝兰车吕虔刀眉头眼后门阑麋鬻囊米聘调齐名并价轻薄无知缺讹仍迭森翳上摈韶景赊贷税敛算缗俗计塘丁税体坛涒邻脱臼未芽文章树无妄之忧仙醪先声后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