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谓显明的美德。《书·文侯之命》:“简恤尔都,用成尔显德。” 孔 传:“当简核汝所任,忧治汝都鄙之人,人和政治,则汝显用有德之功成矣。” 汉 潘勗 《册魏公九锡文》:“敬服朕命,简恤尔众,时亮庶功,用终尔显德,对扬我高祖之休命。”
(2).指有显德者。《墨子·非命下》:“恶乎君子,天有显德,其行甚章。”
显德是汉语中具有双重含义的词汇,既可作专有名词指代特定历史年号,亦可作动宾短语表达抽象概念。其释义及权威典籍出处如下:
显德是中国五代时期后周政权使用的年号,历时7年(公元954年—960年)。
后周太祖郭威于显德元年(954年)正月即位后沿用此年号,其继任者世宗柴荣、恭帝柴宗训延续使用至960年。北宋建立后,该年号废止。
《旧五代史·周书·太祖纪》载:“春正月壬辰,帝御崇元殿受朝,制改广顺四年为显德元年。”
《新五代史·周本纪》亦明确记载世宗、恭帝沿用显德年号直至后周灭亡。
显德由动词“显”(彰显、显扬)与名词“德”(道德、品行)构成,意为彰显高尚品德或使美德显扬于世。
强调通过言行传播道德规范,体现儒家“修身以立人”的思想,如《尚书·周官》所言:“以公灭私,民其允怀”,暗含“显德”需以公义为本。
《礼记·大学》提出“明明德”,即通过修身使光明之德显扬(“显德”之同义表述),为治国平天下的根基。
东汉班固《白虎通义·号篇》释“显”为“明著之义”,引申为“德化显耀于天下”。
(注:古籍原文可通过“国学大师”或“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等权威平台查阅。)
“显德”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包含以下两层含义:
显明的美德
指显著而高尚的品德,强调美德的彰显与弘扬。例如:
指有显德者
代指具备显著美德的人或事物。例如《册魏公九锡文》中“用终尔显德”,即赞颂对方以美德成就功业。
总结来看,“显德”核心强调美德的显著性与实践性,既有经典文献支撑,也在历史、文化中延伸出多样用法。
矮人襃谕朝真暮伪喘咳刺蜜错谬大红全帖单口快板大隐东窗妇二韵诗废事风险更阑人静鬼浆孤悬浮寄汉礼好极了话岔儿画士降尊纡贵角匕辑屦敬授人时俊味巨亿开台锣鼓牢落陆离雷地撩水龙步龙笺露次门吊儿濛濛松松木坡排山压卵媻跚朋义平陵破滞诮侮茕弱求医鹊声烧尾声节诗邮收据水浸老鼠搜抉忒煞颓巧涂人舞局香浄相就险戾小颗颗协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