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三业的意思、三业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三业的解释

(1).佛教语。指身业、口业、意业。佛教认为造业将引生种种果报。 晋 慧远 《沙门不敬王者论》之五:“尚未酬其始誓之心,况答三业之劳乎?”《魏书·释老志》:“心去贪忿痴,身除杀淫盗,口断妄杂诸非正言。总谓之十善道。能具此,谓之三业清浄。” 宋 黄庭坚 《题墨轩和遵老》诗:“平生三业浄,在俗亦超然。”

(2).佛教语。指善业、恶业和无记业(即非善非恶之业)。 隋 慧远 《大乘义章》卷七:“凡夫、二乘及与菩萨,具有三业。”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三业"是佛教术语,指众生身、口、意三方面的造作行为及其产生的潜在影响力。这三个方面涵盖了人的一切身心活动,是佛教分析行为、业报轮回的核心概念。其详细含义如下:

  1. 身业:指身体所作的行为、动作。

    • 具体表现:包括杀生、偷盗、邪淫等恶行,以及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乃至更广义的护生、布施、梵行)等善行。一切由身体直接执行的动作都属于身业范畴。
    • 来源依据:佛教经典普遍将身业列为三业之首,强调行为的直接后果。如《大智度论》等论典详细阐述了身业的具体内容和果报。
  2. 口业:指言语、话语。

    • 具体表现:包括妄语(说谎)、两舌(挑拨离间)、恶口(粗言恶语)、绮语(无意义的闲谈、花言巧语)等恶行,以及诚实语、和合语、柔软语、质直语等善行。语言是沟通和表达的重要工具,其善恶影响巨大。
    • 来源依据:佛教经典,如《十善业道经》等,特别强调口业的重要性,指出言语既能自利利他,也能自害害他。
  3. 意业:指内心的思想、念头、意志活动。

    • 具体表现:包括贪欲(贪婪、执着)、嗔恚(愤怒、憎恨)、邪见(错误的见解,如否认因果、轮回等)等恶念,以及无贪、无嗔、正见等善念。意业是身业和口业的根源,起心动念即已构成业力。
    • 来源依据:佛教教义认为“一切法从心想生”,意业是主导。《法界次第》等论著明确指出意业在三业中的根本地位。

总结与核心意义: “三业”共同构成了个体造作“业”力的全部途径。佛教认为,这些身、口、意的活动(业)会产生相应的力量(业力),这种力量会招感未来的果报,决定众生在六道轮回中的处境(善业感乐果,恶业感苦果)。因此,“三业清净”是佛教修行的重要目标,即通过持戒(规范身、口)、修定(调伏意)、生慧(树立正见)来净化三业,最终达到解脱烦恼、超越轮回的目的。

引用参考来源(基于权威佛教典籍与辞书):

网络扩展解释

“三业”是佛教术语,主要有以下两种解释:

一、佛教核心概念:身业、口业、意业(主要含义)

  1. 身业
    指身体行为,分为善业与恶业:

    • 恶业:杀生、偷盗、邪淫等。
    • 善业:不杀、不盗、不淫等清净行为。
  2. 口业
    指语言行为,包括:

    • 恶业:妄语(说谎)、两舌(挑拨离间)、恶口(辱骂)、绮语(无益言辞)。
    • 善业:诚实语、和合语、柔和语、有意义语。
  3. 意业
    指思想意识,主导身口行为:

    • 恶业:贪欲、嗔恨、愚痴(邪见)。
    • 善业:不贪、不嗔、正见。

    深层关联:佛教认为三业是造作因果的根源,清净三业可避免轮回之苦,如《三圣禅寺》提到“三业清净是修行的基础”。


二、其他延伸解释

  1. 业力分类

    • 善业、恶业、无记业(非善非恶,如日常琐事)。
    • 报业:现报(今生受报)、生报(来生受报)、后报(多生后受报)。
  2. 经济领域(次要含义)
    指农业、工业、商业三大产业,强调其相互依存性。此用法较少见,需结合语境判断。


总结建议

别人正在浏览...

鄙俚浅陋怖慴陈祖德敕局瘁志倒月得似洞洞属属短钱放开浮梗负子干戚舞高悬沟浇贵谷海獭浩博鸿鸾红糁浑球活灵活现继承法解灶金果惊心丧魄金华仙伯金牋近世就绪极则隆平路门罗陈露台之産麻纺马日名学目瞪口歪辇御凝曜炮坐三窟散木不材三五成群升音沈困石沉大海师尚父疏宕不拘随俗沉浮碎银誊抄天然土尔扈特推避颓响先辈相贸闲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