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ring (a criminal) before the bar] 提取(与案情有关的人犯)
至次日坐堂,勾取一干有名人犯,雨村详加审问。——《红楼梦》
(1).征取;征调。 元 王仲文 《救孝子》第一折:“老夫 王翛然 ,奉圣人之命,着往 河南路 勾还义细军,本合着有司家勾取,恐怕有司家扰民,老夫亲自勾军,来到此 开封府 西军庄 。” 明 郎瑛 《七修类稿·国事五·靖难功》:“ 浙 东 袁珙 ,天下相法第一,乞假以其名隶尺籍,勾取到 燕 ,使相之。”
(2).谓传讯、提审犯人。《明律·刑律·断狱》:“停囚待对者,虽职分不相统摄,皆听直行勾取。”《红楼梦》第四回:“至次日坐堂,勾取一干有名人犯。”
(3).借指鬼卒勾摄人的灵魂。 清 采衡子 《虫鸣漫录》卷一:“渠言鬼卒不能入人家,止待於十字路口,必取生魂入病者家勾取。”
“勾取”是一个多义词,其含义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以下是主要释义及用法分析:
司法提审
指官府传讯或提审与案件相关的犯人。
示例:《红楼梦》中“勾取一干有名人犯”即指将涉案人员提审到堂。
征调人员/物资
古代多用于官方征调人力或资源。
例:元杂剧《救孝子》提到“勾还义细军”,即指征调军队。
比喻用法
借指鬼卒勾摄人的灵魂,带有迷信色彩。
该词最早见于元代文献,原为行政司法术语,后衍生出比喻义。其结构“勾”有勾画、提取之意,“取”强调动作目的,组合后体现强制性获取的特征。
提示:如需具体古籍用例或方言差异,可进一步查阅《汉典》《七修类稿》等文献。
勾取(gōu qǔ)是一个汉字词汇,由“勾”和“取”两个部分组成。
勾的部首是勹,总笔画数为2。它是一个象形字,原本表示用弯曲的钩子捉住东西的动作。现代汉字中,勾用作部首,表明与钩子相关的意义。
取的部首是又,总笔画数为8。它是一个会意字,左边的又表示手部,右边的耳则表示听觉,合在一起表示用手去获取东西的动作。
勾取这个词来源于汉语,是形容获取或拿取某物的意思。也可以用作动词,表示通过某种手段或方法得到某物。
在繁体字中,勾取的写法与简体字保持一致。
在古时候,勾取的写法会有些不同。例如,在《说文解字》中,勾的形状是一个向下弯曲的钩子,而取的形状则更接近古代的形体。这种写法体现了古代人们对于动作形态的描绘。
以下是几个关于勾取的例句:
1. 他用一根铁钩勾取到了失落的钥匙。
2. 她勾取了对方的注意力,成功地取得了合作的机会。
3. 通过勾取各种信息,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用户的需求。
一些与勾取相关的组词包括:
提取、索取、拔取、捕获、获取。
与勾取相近义的词汇有:
取得、获得、赢得、得到。
与勾取相反义的词汇有:
放弃、丢失、失去、舍弃。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