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入閤的意思、入閤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入閤的解释

1.进入房室。閤,我国旧时的一种楼房。《后汉书·党锢传·巴肃》:“县令见 肃 ,入閤解印授与俱去。”《新唐书·裴寂传》:“视朝必引与同坐,入閤则延卧内。”

2.指进入中央官署做官。 唐 韩愈 《唐故江南西道观察使赠左散骑常侍太原王公神道碑铭》:“ 德宗 初,怏怏无奈,久而嘉之,其后入閤。”

3. 唐 代皇帝于朔望日在便殿接见群臣,称“入閤”。《新五代史·杂传·李琪》:“天子日御便殿见羣臣,曰‘常参’。朔望荐食诸陵寝,有思慕之心,不能临前殿,则御便殿见羣臣,曰‘入閤’。” 宋 宋敏求 《春明退朝录》卷中:“ 唐 日御 宣政 ,设殿中细仗兵部旗旛等於廷,朝官退,皆赐食。自 开元 后,朔望,宗庙上牙槃食。 明皇 意欲避正殿,遂御 紫宸殿 ,唤仗入閤门,遂有入閤之名,在 唐 时,殊不为盛礼。”《续资治通鉴·宋仁宗宝元二年》:“ 唐 制,每遇坐朝日,即为入閤。”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入閤"是汉语中具有特定历史文化内涵的词汇,其核心含义可从以下三方面解析:

一、词义溯源 "入閤"(rù gé)原指唐代官员进入紫宸殿旁閤门参与朝议的礼仪程序。《汉语大词典》指出该词特指"唐代天子于朔望日在便殿接见群臣的朝仪",其中"閤"指宫中便殿的侧门。据《中国历史大辞典》记载,此制度始于唐高宗龙朔二年(662年),皇帝在宣政殿紫宸阁西序的延英殿接见重臣,形成定制化的议政模式。

二、制度演变

  1. 典制层面:宋代沿袭唐制发展出"常朝"与"入閤"并行的朝会体系。《文献通考·王礼考》载"宋制,每五日文武朝臣赴文德殿正衙曰常参,朔望御文德殿曰入閤",体现不同规格的朝会礼仪。
  2. 建筑规制:唐代閤门建筑具有特殊形制,据《唐六典》记载,閤门设于宣政殿东西两侧,门内设置木契作为通行凭证,体现森严的宫禁制度。

三、语义延伸 在文学创作中,"入閤"常被用作皇权运作的象征符号。白居易《贺雨》诗云"小臣诚愚陋,职忝金銮宫。稽首再三拜,一言献天聪",虽未直言"入閤",但生动再现了朝会场景,侧面印证该制度的文学影响力。明清时期随着朝会制度改革,此词逐渐转为历史术语,但仍在典章文献中保留特定语义。

网络扩展解释

“入閤”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在不同历史时期和语境中有多层含义,具体解释如下:

  1. 进入房室
    原指进入楼房或特定房间。古代“閤”指一种楼房建筑,常见于贵族或官员的居所。例如《后汉书》记载“县令见肃,入閤解印授与俱去”,这里的“入閤”即进入房室。

  2. 进入中央官署任职
    引申为进入朝廷或中央机构担任官职。如唐代韩愈在《唐故江南西道观察使碑铭》中提到“其后入閤”,即指官员进入中央官署履职。

  3. 唐代的朔望日朝会制度
    特指唐代皇帝于每月初一(朔)、十五(望)在便殿接见群臣的仪式。据《新五代史》记载,这种场合称为“入閤”,以区别于日常的“常参”朝会。


补充说明:

如需进一步考证具体文献用例,可参考《后汉书》《新唐书》等史书原文。

别人正在浏览...

挨剋百牢关表里为奸冰室补凑仓茫蚕绩齿迈齿少心鋭愁魔道故灯穗吊斗厄滞凤毛麟角风派人物風平浪静凤啸凫旌革抉更化号諡黑章红毛刀怀质抱真灰死魂依姜被艰祸驾校嘉议吉丢疙疸金毳荆藜谰谩烂羊类集劣别迾卒隆盼落羽虑患闷郁妙绪眀叡砰砰声彯缨樵柯骑楼覃爱驱车臞儒省字叔度陂水禁填堵退放退食自公伟博先令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