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谓非一统王朝的割据统治。 明 李东阳 《麓堂诗话》:“ 六朝 所製,则出於偏安僭据之域,君子固有讥焉。”
“僭据”是一个汉语成语,其含义可从以下两方面综合解释:
基本含义
指擅自篡夺他人职位或权力的行为。其中“僭”意为超越本分、冒用上位者的名义,“据”则指占据地位或职位。该词常用于描述未经授权而非法占据本不属于自己的权力或资源。
历史引申义
在历史语境中,特指非正统王朝的割据统治。例如六朝时期(如东晋、南朝等)偏安政权,因未实现大一统而被视为“僭据之域”,常被后世史家批评其合法性。
使用示例
明代李东阳在《麓堂诗话》中写道:“六朝所製,则出於偏安僭据之域”,即用此词评价六朝政权的非正统性。
关联词
近义词:僭越、篡夺
反义词:正统、合法
《僭据》指盗用他人的名义或权力,以非法手段篡夺职权或占有财物的行为。
《僭据》是由部首“人”和“聿”组成,它的总笔画数为16画。
《僭据》这个词最早出现在《汉书·封禅书》中,描写了刘秀夺取帝位的情况。在繁体字中,它的写法为「僭據」。
古时候的《僭据》写法为「假倩」,表示冒用他人的貌似真实的姿态。
他通过伪造文件和签名,成功地进行了一次明显的《僭据》行为。
假倩、僭夺、篡权、窃据。
冒充、冒用、冒险。
恪守、遵守、守法。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