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朴实鲠直。 宋 欧阳修 《与尹师鲁书》:“僻远之地,县吏朴鯁,官书无簿籍,吏曹不识文字。”
“朴鲠”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其含义及用法可参考以下解释:
基本释义
“朴鲠”意为朴实鲠直,形容人性格质朴、正直刚强,不阿谀逢迎。常用于描述官吏或文人的品格特质。
出处与用法
该词出自宋代欧阳修《与尹师鲁书》:“僻远之地,县吏朴鯁,官书无簿籍,吏曹不识文字。”此处通过“朴鲠”强调地方官吏虽身处偏远,但为人正直,不谙官场虚文。
延伸理解
该词在现代汉语中较少使用,主要见于古典文献或特定历史语境中。
朴鲠(pǔ gěng)是一个汉字词语,由两个部分组成。朴是汉字的一个部首,也是一个独立的字,读音为pǔ。鲠是一个汉字,读音为gěng。
朴字的部首是木,意为木材或树木。它由两个笔画组成。鲠字的部首是鱼,意为鱼类。它由十一个笔画组成。
朴鲠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朴字用作姓氏,例如朴实的朴。它可以表示木头的颜色、树木的质朴和纯洁。鲠则是一个古代的动物名称,指的是鱼类中刺骨较多的一种。
朴鲠在繁体字中的写法是朴鯁。
根据古代汉字写法,朴鲠可以写作“樸鯁”,其中“樸”是朴的古代写法。
1. 他的性格朴鲠,极具诚实和可靠的特点。 2. 这道菜十分鲠,小心刺骨。
朴鲠可以和其他词组合成一些新的词语,例如:“朴鲠之心”(形容心地单纯真诚的意愿)、“朴鲠木讷”(形容性格质朴和口齿不清)。
朴鲠的近义词可以是“朴实无华”、“朴素”、“真诚”。
朴鲠的反义词可以是“矫揉造作”、“虚伪”、“做作”。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