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犹谗言。《诗·小雅·巧言》:“盗言孔甘,乱是用餤。” 孔颖达 疏:“险盗之人,其言甚甘,使人信之而不已。” 晋 傅咸 《<毛诗>诗》:“盗言孔甘,莫何能淑;谗人罔极,有靦面目。”《旧唐书·裴延龄传》:“臣又窃虑陛下纳彼盗言,堕其奸计。”
(2).窃取他人之言。 清 龚自珍 《阐告子》:“ 雄 也窃言,未湮其原;盗言者 雄 ,未离其宗。”
“盗言”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方面解析:
谗言
指带有欺骗性或挑拨性的言论,常被用来制造混乱。如《诗经·小雅·巧言》中“盗言孔甘,乱是用餤”,形容谗言表面动听却暗藏祸患。
窃取他人言论
清代龚自珍在《阐告子》中以“盗言者雄”批评抄袭他人观点的行为,强调对原创的尊重。
多用于古文或学术讨论中,需结合语境判断具体含义。例如,在分析历史文献时,“盗言”可能指政治斗争中的诽谤;在文学批评中,则可能指向剽窃行为。
若需进一步了解例句或历史背景,可参考《诗经》《旧唐书》等古籍原文,或查阅权威词典。
《盗言》是指偷窃他人言语、抄袭他人言论的行为。这个词多用于形容某人没有自己的创造力和独立思考能力,而是从他人那里抄袭或模仿言论来获取名声和利益。
在汉字中,《盗言》的拆分部首为“皿”和“言”,其中“皿”为上部分,表示容器;“言”为下部分,表示语言、言辞。《盗言》共有10个笔画。
《盗言》一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诗经·秦风·鸳鸯》:“盗跖之时,时维其耳,始悉言语。”这里的“盗跖之时”意味着盗贼出现的年代,而“始悉言语”则暗示了偷窃言语的行为。
《盗言》的繁体字为「盜言」。
古时候,《盗言》的写法与现代基本相同,没有太大的变化。
1. 他不愿努力思考,只会盗言别人,无法独立发表见解。
2. 这位作家被指控盗言他人的观点,导致名声受损。
剽窃、模仿、抄袭、山寨
剽窃、抄袭、山寨、模仿
原创、创新、独立思考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