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替的意思、除替的详细解释
除替的解释
御任;免去官职。 唐 崔璞 《蒙恩除替将还京洛》诗“遽蒙交郡印,安敢整朝衣”自注:“到任十二箇月,除替未及三年。” 宋 王谠 《唐语林·补遗二》:“及 李泌 入相,不知之,俄而除替。”
词语分解
- 除的解释 除 ú 去掉:除害。除名。除根。铲除。废除。排除。除暴安良。 改变,变换:岁除(农历一年的最后一天)。除夕。 不计算在内:除非。除外。 算术中用一个数去分另一个数,是“乘”的反运算:除法。 台阶:阶除
- 替的解释 替 ì 代,代理:代替。更(卬 )替。。替班。替身。替罪羊。 为,给:替他送行。替古人担忧。 衰废:兴(塶 )替。衰替。 为 笔画数:; 部首:曰;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除替”是古代官职制度中的专有术语,指官员因任期届满、调动或革职等原因被解除职务,由他人接替其职位的行政程序。该词由“除”和“替”二字复合构成:“除”本义为台阶,引申为清除、去除;“替”表示替代、接续,合指职务的交替更迭。
从词源考据看,“除替”最早见于唐代文献,《唐六典》中记载“凡官员考满,吏部奏闻除替”,表明其与官员考核制度密切相关。宋代沿用此制,《宋史·职官志》载“诸路监司官,满三年则除替”,特指地方官员三年任期结束后的常规轮换流程。明清时期亦保留该词,但使用范围逐渐缩小至特定文书中。
在语义范畴上,“除替”包含三重内涵:
- 程序合法性:需经吏部(或类似机构)正式审批,如《明会典》所述“除替文书,必经铨曹核验”;
- 职务完整性:强调前任与继任者的工作交接,清代《吏部则例》规定“除替官员须造册备查钱粮刑名”;
- 时间限定性:多指正常任期结束后的交替,与“罢黜”“革职”等非正常离职形成区别。
参考来源:
- 汉语大词典出版社《汉语大词典》(第二版)第11卷
- 中华书局点校本《宋史·职官志》
- 上海古籍出版社《唐六典校注》
网络扩展解释
“除替”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主要用于描述官职任免的变动,具体含义和用法如下:
基本释义
- 拼音:chú tì
- 词性:动词
- 核心含义:指官员被免职或卸任,通常涉及职位被他人替代。
- 常见用法:多出现于唐宋时期的文献,如官场文书、诗歌或历史记载。
历史文献例证
- 唐代用例
崔璞在《蒙恩除替将还京洛》诗中自注:“到任十二箇月,除替未及三年”,表明其任职未满三年便被免职。
- 宋代用例
王谠《唐语林·补遗二》记载:“及李泌入相,不知之,俄而除替”,描述官员因人事变动被突然免职。
常见误解与辨析
- 正确用法:专指官职解除,如“除替未及三年”。
- 错误用法:现代有人误用于“拆除替换”(如提到的“双塔被除替”),实为混淆词义,应避免此类表达。
相关词汇
- 近义词:罢免、卸任、解职
- 反义词:任命、授职、升迁
现代适用性
该词属于历史词汇,现代汉语中极少使用,多出现在古籍研究或文学创作中。如需引用,建议结合上下文明确官职变动背景。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查阅《唐语林》《全唐诗》等古籍原文。
别人正在浏览...
熬波辨析茶汤壶茶余饭后凑胆子促曲当阳法徒蜂屯乌合浮冗拊手刮肠篦规益红头红虾侯伯黄台瓜晦诵呼图克图嘉至凈头鸡胸龟背捐俗口舌烂柯牢密痨伤量力而为莲沼伶官灵幻鹿埵陆羽茶旅泊没的木杪南翔辔舆乾清宫罄浄塙核绕结三兵笙咽食管水戾送脚铁嘴钢牙徒从頽乏突轶委辟稳记五步成诗乌犀相知恨晚显姓扬名小曲儿小艇晳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