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鹿埵的意思、鹿埵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鹿埵的解释

古方言。败退溃散貌。《荀子·议兵》:“案角鹿埵陇种东笼而退耳。” 杨倞 注:“其义未详,盖皆摧败披靡之貌。”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鹿埵是古汉语中的罕见词汇,其核心含义为溃败、颓丧之状,主要用于形容军队或人颓废散乱的状态。该词典出《荀子·议兵》,属典型的文化负载词,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以下从释义、语源、用例三方面解析:


一、释义与词源

  1. 本义

    “鹿埵”为连绵词(不可拆解),表“溃败颓唐貌”。

    “鹿”通“落”(坠落),“埵”本义为“土堆”,引申为“颓塌堆积之态”,二字组合强化事物崩塌散乱的意象。

  2. 语源考据

    最早见于《荀子·议兵》:“触之者角摧,案角鹿埵陇种东笼而退。”唐代杨倞注:“其义未详,盖皆摧败披靡之貌。”清代王念孙《读书杂志》进一步考释:“鹿埵、陇种、东笼,皆叠韵字,形容溃败退走之状。”


二、权威文献用例

  1. 《荀子》经典用例

    案角鹿埵陇种东笼而退。

    ——《荀子·议兵》

    此句描写敌军遭冲击后溃逃的狼狈情态,与“摧枯拉朽”义近。

  2. 后世注疏

    梁启雄《荀子简释》引王先谦说:“鹿埵,犹‘落拓’(失意潦倒),状败军披靡不振之貌。”印证其词义与士气崩解相关。


三、现代辞书释义

《汉语大词典》释为:

鹿埵:古代汉语连绵词。形容军队溃败时颓丧散乱的样子。

例:《荀子·议兵》:“鹿埵陇种东笼而退。”

——《汉语大词典》第12卷,第1073页


结论:该词属典型古汉语军事语汇,需依托《荀子》原文及清人考据方能准确理解。其语义聚焦于“动态的溃败过程”,隐含从有序到无序的崩塌意象,今已罕用,但为研究先秦军事文学的重要语料。


参考资料

  1. 王先谦《荀子集解》,中华书局,2013年。
  2. 王念孙《读书杂志·荀子杂志》,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
  3. 梁启雄《荀子简释》,中华书局,1983年。
  4. 《汉语大词典》(第二版),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22年。

网络扩展解释

“鹿埵”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主要来源于《荀子》等典籍。以下是综合多个权威来源的详细解释:

  1. 基本释义
    该词为古方言,形容败退溃散的状态,多用于描述军队或群体在遭受打击后狼狈撤退的样貌。

  2. 文献出处
    最早见于《荀子·议兵》:“案角鹿埵陇种东笼而退耳。” 杨倞注:“其义未详,盖皆摧败披靡之貌。”

  3. 词性特点
    属于形容词性短语,具有鲜明的形象色彩,常与其他描述溃败的词汇(如“陇种”“东笼”)连用,强化溃退场景的描写。

  4. 现代使用建议
    该词在现代汉语中已极少使用,主要见于古籍研究或特定文学创作场景。需注意部分非权威来源(如)将其解释为“品行高尚”属于讹误,应以《荀子》原典及权威注释为准。

  5. 拓展说明
    学者对“鹿埵”的具体词源仍有争议,杨倞注中提及“其义未详”,说明该词在唐代已属生僻用法,现代研究多结合上下文推测其表溃败之意。

别人正在浏览...

百率抱璧陂阤鬓颔伯虑博闻强记财利柴户长鬟嘲讴插曲仇对催産毳毛大剌剌档调当势调查跌脚扮手定约冬醪独悟度纸二文方质分龙敢待姑胥台河督浣溪牋教诱继尘接翼景光惊秋居高声自远哭庙丽物买账茅厂难点破涕为笑前声七尺躯弃剑清瘦湫顾曲径趋炎山海关山迳说古道今汤夫人铁笔无私铜焦童子鸡无关紧要舞羽相饶西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