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mouth and tongue]∶口和舌。说话的器官
(2) [quarrel;dispute]∶口角,争吵;争执
我是个良善人,从不曾同人口舌,经官动府。——《儒林外史》
(3) [talking around;words]∶指劝说、争辩、交涉时的言语
费了很大的口舌才把他说服
(4) [misunderstanding;trouble]∶指言语引起的误会或纠纷
是非口舌
(1).口和舌。说话的器官。《易·说卦》:“兑为泽,为少女,为巫,为口舌。” 孔颖达 疏:“取口舌为言语之具也。” 汉 桓宽 《盐铁论·利议》:“诸生闒茸无行……乃安得鼓口舌,申颜眉,预前议论是非国家之事也?” 宋 苏轼 《东坡志林·司马迁二大罪》:“二子之名,在天下者,加蛆蝇粪秽也,言之则污口舌,书之则污简牘。”
(2).指劝说、争辩、交涉时的言辞、言语。《史记·留侯世家》:“ 留侯 曰:‘始上数在困急之中,幸用臣筴。今天下安定,以爱6*欲易太子,骨肉之閒,虽臣等百餘人何益。’ 吕泽 彊要曰:‘为我画计。’ 留侯 曰:‘此难以口舌争也。’” 明 王琼 《双溪杂记》:“都御史 杨善 使虏,不恃一繒,以口舌晓譬,国威不屈。” 鲁迅 《且介亭杂文二集·六朝小説和唐代传奇文有怎样的区别》:“ 晋 人尚清谈,讲标格,常以寥寥数言,立致通显,所以那时的小说,多是记载畸行隽语的《世说》一类,其实是借口舌取名位的入门书。”
(3).指言语引起的误会或纠纷。 北魏 贾思勰 《齐民要术·种槐柳楸梓梧柞》引《杂五行书》:“舍西种梓楸各五根,令子孙孝顺,口舌消灭也。”《水浒传》第二四回:“归到家里,便下了帘子,早闭上门,省了多少是非口舌。” 老舍 《四世同堂》二三:“她宁愿话不投机,招丈夫对她发怒,也不愿看着他们兄弟之间起了口舌。”
(4).议论、谈论。 宋 苏轼 《书游汤泉诗后》:“惟 驪山 当往来之衝,华堂玉甃,独为胜絶,然坐 明皇 之累,为 杨 李 禄山 所污,使口舌之士,援笔唾駡,以为亡国之餘,辱莫大焉。”《红楼梦》第七七回:“这才乾浄,省得旁人口舌。”
(5).争吵;争执。《儒林外史》第十七回:“我是个良善人家,从不曾同人口舌,经官动府。”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口舌汉语 快速查询。
“口舌”一词在汉语中具有多层含义,主要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解释,相关释义参考权威汉语词典:
一、指具体的口腔器官(本义)
指“口”与“舌”的合称,即口腔和舌头这两个生理器官。
来源:《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商务印书馆)
二、指言语、说话的能力或行为(引申义)
例:他笨口拙舌,不善表达。
来源:《汉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例:不想惹人议论,徒增口舌。
来源:《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例:费尽口舌才说服他。
来源:《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
三、指争吵、争执(引申义)
指因意见不合或误会而产生的言语冲突或争吵。
例:双方因小事发生口舌。
来源:《新华词典》(商务印书馆)
补充说明
“口舌”的引申义多围绕“言语”展开,强调其交际功能(如劝说)或负面效应(如争吵、是非)。在古汉语中,“口舌”也用于指代“代言人”,如《史记》中“子贡利口巧辞,孔子常黜其辩”,但此用法在现代较少见。
参考资料依据
“口舌”是一个多义词,其含义在不同语境中有差异,主要可从以下四方面理解:
基本含义
指口与舌的生理器官,是说话的主要工具。例如《易·说卦》提到“兑为口舌”,强调其作为言语载体的功能。
言语活动引申义
纠纷与冲突
代指因言语引发的误会或争执,如《齐民要术》中“口舌消灭”即消除言语纠纷,现代用法如“避免口舌是非”。
文学与历史用例
提示:日常使用中需注意语境。例如“口舌之争”强调无意义的辩论,“费口舌”则侧重沟通成本。若需查看更多例句或出处细节,可参考、2、5的完整内容。
鞍花坌蠢兵具伯甸博赛菜肴策帽儿谄事冲驼子丛兰盗抾等外品遁时二郑傅年父母敷显狗蝇胡子犷勇锅盔喊山豪曹花鬘荒耄火犁旌贤举纲客里空搕诈郎当驿冷兵器冷觉陵劲淬砺柳惠隶字吕梁英雄传米澜秘弄目成心许难过偏言遣遇弃夫秋鼙上帝少林寺升廕射乌十不闲石敢当殊不知瞬息之间索铁贪痴谈吻天申节铜郭吐珠于泽,谁能不含汙杀显严险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