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啜羹的意思、啜羹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啜羹的解释

《战国策·中山策》:“ 乐羊 为 魏 将,攻 中山 。其子时在 中山 , 中山 君烹之,作羹致於 乐羊 。 乐羊 食之。”后因以“啜羹”为残忍而不仁慈的典故。《后汉书·公孙述传》:“仰视天,俯视地,观放麑啜羹,二者孰仁?” 宋 黄庭坚 《有怀半山老人再次韵》之二:“啜羹不如放麑, 乐羊 终愧 巴西 。”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啜羹"是一个源自古代汉语的词汇,其字面意思为"饮汤"或"喝羹"。然而,它更深层的含义与一则著名的历史典故密切相关,常用来形容一种表面谦和、实则暗含威胁或争夺利益的姿态。以下从汉语词典角度详细解释其含义、出处及用法:

一、字义解析

二、核心典故与引申义

"啜羹"的深层含义源于《战国策·赵策三》所载的"分一杯羹"故事(后为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采用并广为流传):

背景:楚汉相争时,项羽俘虏了刘邦的父亲刘太公,并以烹杀太公威胁刘邦投降。 刘邦回应:"吾与项羽俱北面受命怀王,曰‘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桮(杯)羹。"(《史记·项羽本纪》) 释义:刘邦表示自己与项羽曾结为兄弟,项羽的父亲就是自己的父亲;如果项羽真要烹煮父亲,希望分一杯肉汤给自己喝。

典故引申义:

三、用法与语境

  1. 形容言行矛盾:指表面客气、顺从(如小口喝汤般温和),实则暗藏强硬态度或争夺意图。

    例:谈判中他看似退让,实则暗含啜羹之意,寸利必争。

  2. 引用典故喻指:直接关联楚汉故事,喻指在困境中以非常手段应对威胁。

    例:面对对手要挟,他效法刘邦啜羹之智,反客为主。

  3. 礼仪文化中的"啜":《礼记·曲礼上》载"毋嚃羹"(喝汤不啜食出声),"啜"本身亦含礼制要求(小口饮啜以示雅观),但此义与典故无关。

四、权威参考来源

  1. 典故出处:
    • 《战国策·赵策三》(西汉刘向编订)
    • 《史记·项羽本纪》(西汉司马迁著)
  2. 字义训诂:
    • 《说文解字》(东汉许慎著):"啜,尝也。从口,叕声。";"羹,五味盉羹也。从羔,从美。"
    • 《康熙字典》(清代官修):引《广韵》"啜,茹也";引《尔雅·释器》"肉谓之羹"。
  3. 成语释义:
    • 《汉语大词典》(罗竹风主编):明确收录"啜羹"词条,释义紧扣"分一杯羹"典故。
    •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王力等编):注解"啜"含"饮、吃"义,举例"啜羹"。

五、总结

"啜羹"一词,字面指小口饮汤,实则承载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其核心语义源于楚汉战争中刘邦"分一杯羹"的著名应对策略,用以形容表面谦退温顺,内里暗藏机锋、争夺利益或处变不惊的言行姿态。该词生动体现了汉语"言在此而意在彼"的表达艺术,是理解古代政治智慧与语言文化的经典案例。

网络扩展解释

“啜羹”是一个汉语典故词汇,其含义与历史故事相关,以下是详细解释:

1.词义来源与典故

“啜羹”出自《战国策·中山策》。战国时期,魏国将领乐羊率军攻打中山国,中山国君将乐羊的儿子烹煮成羹送给乐羊。乐羊为表忠心,竟饮下此羹。这一行为被视为极端残忍、不念亲情的象征,后世便以“啜羹”比喻冷酷无情、缺乏仁慈。

2.引申与对比

3.现代用法

现代语境中,“啜羹”多用于文学或历史讨论,强调对人性泯灭或功利至上的批判。需注意,该词带有强烈负面色彩,不宜随意使用。

注意:

提到“啜羹”有“吸取他人经验”的引申义,但此解释缺乏权威文献支持,可能为误读,建议以主流典故含义为准。

别人正在浏览...

本业不祀差阑产的常山舌搀话接舌陈布宠服愁眉锦畜愤楚酷出奇致胜黛蓝等住回东流水恩威封执高影硌窝儿乖刁广丽官绿贯月之辰贺卡遑盬化学金刚老儿当狂勷狼荒阑入灵夔林蒸浏涟蛮荒募兵制怒步片头锹掘期朝骑缝请降七月流火日转千堦輮蹈三薛山芋十景橱使拍失御寿燕铤刺王忾挽辂五经跣跳宪听小豪小纪宵类谢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