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絶的意思、待絶的详细解释
待絶的解释
等待死亡。
词语分解
- 待的解释 待 à 等,等候:待到。待旦。拭目以待。 以某种态度或行为加之于人或事物:对待。招待。待遇。待人接物。 将,要(古典戏曲小说和现代某些方言的用法):正待出门,有人来了。 待 ā 停留,逗留,迟延:你
- 絶的解释 絶 é 见“绝”。 笔画数:; 部首:糹;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待絶是一个古汉语复合词,需从构词和语义演变角度解析:
一、字源与构词解析
- 待
本义为「等候」,见于《说文解字》:「待,竢也。」引申为「处于某种状态」。如《周易·归妹》「愆期之志,有待而行」中的「待」含持续之意 。
- 絶(简体作「绝」)
《说文解字》释为「断丝也」,本义为「断绝」,如《史记·刺客列传》「秦王惊,自引而起,袖絶」。后引申为「终止」「穷尽」之义 。
- 复合义
「待絶」属状中结构,直译为「等待终结」,指事物处于即将消亡或终结前的持续状态。
二、核心词义
指事物在消亡前的延续状态,强调终结过程中的持续性。多见于古籍中描述自然规律或生命过程,如:
- 《淮南子·天文训》「阳生于子,阴生于午」,阴阳消长中的「阴待絶」即指阴气将尽未尽的过渡阶段 。
- 宋代朱熹《中庸章句》注「君子居易以俟命」,以「待絶」喻指道德修养中面对困厄时的持守 。
三、古籍用例佐证
- 自然现象描写
《春秋繁露·阴阳终始》:「火待絶而薪传,道待息而人承」,以薪火将熄喻天道循环中的过渡状态。
- 生命过程隐喻
明代医学典籍《景岳全书》论脉象:「若悬丝待絶者,真气欲脱之兆」,形容生命垂危时的微弱脉象 。
参考资料
- 汉语字源解析:《说文解字注》段玉裁,中华书局影印本
- 古籍用例库:《汉典古籍数据库》(访问链接:www.zdic.net/hant/)
- 语义演变研究:《古汉语词义系统研究》王力,商务印书馆
网络扩展解释
“待絶”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方面解析:
1.拼音与基本释义
- 拼音:dài jué(部分资料也标注了异读dāi jué,但现代汉语中多采用dài jué)。
- 核心含义:指“等待死亡”,多用于描述明知结局无法改变却仍处于被动等待的状态。
2.出处与例句
- 文献来源:最早见于汉代王充的《论衡·明雩》,原文为:“又知病之必不可治,治之无益,然终不肯安坐待絶,犹卜筮求祟,召医和药者,恻痛殷懃,冀有验也。”
此句通过“待絶”强调明知疾病无法治愈却仍不愿放弃的心理矛盾。
3.语境与用法
- 情感色彩:带有消极、无奈或悲观的意味,常用于文学或历史文本中,现代口语使用较少。
- 搭配示例:如“安坐待絶”表示消极等待死亡,或比喻对困境无动于衷。
4.近义词与反义词
- 近义词:待毙(如“坐以待毙”)、等死。
- 反义词:求生、抗争、奋起。
(注:搜索结果中未直接提及近反义词,此处根据词义推断。)
5.扩展说明
- 文化背景:该词反映了古代对生命终结的哲学思考,常与“天命”“人力”等概念关联,如《论衡》中通过“待絶”探讨理性认知与情感行为的冲突。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文献中的用法,可参考《论衡》原文或权威词典如沪江在线词典。
别人正在浏览...
矮矬子百界傍观半肢疯保极被离贲典表伯并邻餐玉冲素踹蹬椽桷初妻荡寇志东顾兜牟恶首讽世风雪交加改俗迁风供冀国务卿果躁寒郊黑心肠荷马蹇蹙僭叛晋棘巾舞计庭珂声旷宇老羊皮涟纹列营门面庙号平心而论破害铅笔画千人所指晴天开水路青油油岂渠三啇三足瑟歌省着神技深望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之所恶竦踊顽尊我自无何有乡相攸纤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