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见难的意思、见难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见难的解释

遇到危难。《淮南子·齐俗训》:“立节者见难不苟免,贪禄者见利不顾身。” 唐 元稹 《莺莺传》:“犹惧兄之见难,是用鄙靡之词,以求其必至。”《封神演义》第十回:“君子见难,岂不知迴避?但天数已定,断不可逃,徒自多事。”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见难”是一个在现代汉语中较为罕见且书面化的词汇,其核心含义可以从字面拆解并结合古汉语用法来理解:

  1. 基本释义:

    • “见” (jiàn): 在这里主要表示“被”、“遭受”的意思,是古汉语中常见的表示被动的用法(类似于“见笑”、“见谅”中的“见”)。
    • “难” (nàn): 指灾难、祸患、困苦、危难。
    • 合义: 因此,“见难”最核心的意思是遭受灾难或困苦,遇到危难。它描述的是主体被动地、不幸地陷入困境或险境的状态。
  2. 语境与用法:

    • 被动性: “见”字强调了这种“难”是降临到主体身上的,主体是承受者。
    • 书面性与古雅色彩: “见难”在现代日常口语中几乎不使用,多见于古典文学作品、历史文献或非常正式的书面语中,带有一定的文言色彩。
    • 常与应对行为连用: 它常出现在描述人物在危难时刻的表现或他人施以援手的语境中。例如:
      • “见难不救”(见到别人遭受危难而不去救助)。
      • “见难相助”(见到别人遭受危难而给予帮助)。
      • 描述某人“见难”时如何“挺身而出”、“临危不惧”。
  3. 与“遇难”的区别:

    • “遇难” (yù nàn): 更常用,指遭遇灾难,特指遭遇危及生命的意外事故而死亡(如空难、海难)。其核心在于“遭遇”这个动作本身,且在现代汉语中“遇难”几乎等同于“罹难”,指死亡。
    • “见难” (jiàn nàn): 更强调被动遭受灾难的状态或情境,并不必然导致死亡。它描述的是一种困境,其结果可能是死亡,也可能是幸存(尤其是在“见难相助”的语境下,被助者通常幸存)。其使用范围更侧重于书面描述困境本身或旁观者的反应。

权威性参考来源:

“见难”意指遭受灾难、遇到危难,强调被动承受困境的状态,具有浓厚的书面语和文言色彩。它不同于更常用且特指死亡的“遇难”,侧重于描述困境本身及在此情境下的行为反应(如救助或不救)。其释义的权威性建立在《汉语大词典》对核心字义的界定及古典文献的普遍用法基础之上。

使用建议: 在现代汉语写作中,若非追求特定的古雅风格或引用典故,表达“遇到灾难”时,更常用且易懂的词是“遇险”、“遭难”、“陷入困境”等。“见难”主要用于特定成语(如“见难不救”)或仿古语境中。

网络扩展解释

“见难”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如下:

一、基本解释

见难(拼音:jiàn nán)指“遇到危难”或“面对困难”。该词由动词“见”(面对)和形容词“难”(困难)组合而成,强调直面困境时的态度或行为。


二、出处与古籍引用

  1. 《淮南子·齐俗训》
    “立节者见难不苟免,贪禄者见利不顾身。”
    解读:有气节的人面对危难不逃避,贪图利益的人见利忘义。

  2. 唐代元稹《莺莺传》
    “犹惧兄之见难,是用鄙靡之词,以求其必至。”
    解读:此处“见难”引申为“有顾虑”,指担心对方犹豫不决。

  3. 《封神演义》第十回
    “君子见难,岂不知回避?但天数已定,断不可逃。”
    解读:明知危难却坦然接受,体现对命运的坦然。


三、使用场景


四、相关词与对比

如需更完整信息,可参考古籍原文或权威词典(如沪江在线词典)。

别人正在浏览...

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北向户标新立异比伉不置可否插枝丑杂除抹春候定银冬日夏云断港妒忌改历伉直广长舌过道和璧隋珠哗闹婚冠祸不单行搅聒洁浄黅丹镜戒矜贵极日瘠弱饥虚客坐婪肆鳞塍六漠龙虾龙盏马棰醲厚评酒乾耗窃桃倾踬攘患绕指柔三王城上牢扇筤船少一时石柟守遵疏忌思怨算进俗笼提破桐木布妄口巴舌未必然闲平先声萧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