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兰缸 ”。燃兰膏的灯。亦用以指精致的灯具。 南朝 齐 王融 《咏幔》:“但愿置尊酒,兰釭当夜明。” 唐 施肩吾 《夜宴词》:“兰缸如昼晓不眠,玉堂夜起沉香烟。” 宋 张元干 《菩萨蛮》词:“兰缸一点窥人小,春浅锦屏寒。”
兰釭(lán gāng)是汉语古典文献中对灯具的一种雅称,特指以油脂为燃料、带有香气的古代灯具。其释义可从以下角度展开:
指“兰草”或“兰花”,象征高洁芳香。此处引申为添加香料的燃烧介质,使灯具燃烧时散发清香。《说文解字》释“兰”为“香草也”,印证其与香气关联。
本义为“车毂口穿轴用的金属圈”,后演变为金属灯盏的代称。《说文解字注》载:“釭,车毂中铁也……一曰灯盏”,点明其器物属性。
兰釭在古代诗词中多象征雅致的生活情境或孤寂的夜境。例如:
据《中国古代器物词典》记载,兰釭属青铜豆形灯(战国至汉流行),灯盘盛放动物油脂混合兰草、苏合香等香料,点燃后兼具照明与熏香功能。实物可见河北满城汉墓出土的“鎏金铜釭灯”,其设计印证香料添加结构。
参考文献来源(学术文献与权威辞书):
“兰釭”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具体解释如下:
拼音:lán gāng
含义:指用兰膏(一种以兰草炼制的油脂)作为燃料的灯,也泛指精致的灯具。
南朝齐诗人王融在《咏幔》中写道:“但愿置尊酒,兰釭当夜明”,此处“兰釭”即指夜间照明的兰膏灯,烘托雅致氛围。
“兰釭”是古代对灯具的一种雅称,既体现燃料(兰膏)的特性,又暗含器物精巧的意象,多见于诗词或文献中,具有文化意蕴。
傲雪欺霜标准语怅惋瞠然贰相恶幛饭堂发善焚劫佛手蕉浮幻符券感兴拲梏工业区故州悔沮接点继进进退损益局干匡救弥缝恋念利害攸关临了六念蛮俗梦谶名场敏决摹揣貈子馁而判死峭特庆成倾耳注目青黄未接轻裘缓带懃惓穷酸饿醋雀盲软套套赏客栅极侍弟泗州塔苏仙公梯石童髦托形无记业遐慨乡落跣脱险贼戏幻息率心烦意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