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急递铺的意思、急递铺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急递铺的解释

金 、 元 、 明 代传递文书的驿站。十里或十五里、二十五里设一铺,每铺设铺司一人,铺兵四、五人至十人。凡遇官府公文至,即行递送,不分昼夜,风雨无阻。《金史·章宗纪四》:“乙丑,初设都提控急递舖官。”《元史·兵志四》:“古者置邮而传命,示速也。 元 制,设急递舖,以达四方文书之往来。”《西游记》第三五回:“我 老孙 再不曾住脚,比急递舖的舖兵还甚,反復里外,奔波不已。”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急递铺是中国古代邮驿制度中的一种特殊组织形式,特指元代(1271-1368年)建立的官方文书传递系统,主要负责紧急公文、军情奏报的快速接力传送。其核心含义可拆解为:

一、核心定义与功能

据《汉语大词典》释义,急递铺是“元代传送公文的驿站”,其核心职能包括:

  1. 传递紧急公文:以昼夜行400里的速度接力传送朝廷诏令、军事情报等;
  2. 分级网络管理:每10-25里设一铺,每铺置铺兵5-15人,形成全国性传递链;
  3. 专用凭证制度:使用“金字圆牌”或“银字圆牌”作为加急凭证,持牌者享有优先通行权。

二、历史沿革与运作机制

急递铺制度定型于元世祖忽必烈时期,其运作机制在《元史·兵志》中有明确记载:

三、社会影响与制度遗产

急递铺被视为中国古代邮驿效率的巅峰,其设计理念对后世影响深远:

  1. 军事价值:保障蒙古帝国跨欧亚大陆的情报传递,如波斯史学家拉施特在《史集》中记载其“日行百里如疾风”;
  2. 技术革新:首创标准化接力计时(一昼夜分100刻,每刻须行4里);
  3. 文化遗存:北京“急递铺胡同”、福建“铺前村”等地名印证其历史痕迹。

权威文献参考:

网络扩展解释

急递铺是金、元、明三代用于快速传递官方文书的通信机构,具有以下特点:

1. 基本设置 每10里、15里或25里设一铺,每铺配备铺司1人、铺兵4-10人。这种密集设点方式保证了文书传递的连续性,形成覆盖全国的通信网络。

2. 运作机制 采用接力传递模式,昼夜不停运转,风雨无阻。铺兵收到公文后需立即出发,通过敲铃、举火把等方式警示路人避让,确保通行效率。

3. 职能与特点 专司传递官府紧急公文,不承担物资运输或接待官员职能。其传递速度可达每日400里,远超普通驿站,《西游记》第三十五回曾以「比急递铺的铺兵还甚」形容奔波之态。

4. 历史沿革

该制度体现了古代高效信息传递体系的设计智慧,其接力模式与现代物流中转站有相似原理。如需完整历史记载,可查阅《元史·兵志》《金史·章宗纪》等原始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白衣相剥皮蹦子不一一采僚出洗蜑丁叨忝短欠遏灭幅练根干歌手公旗构谮匮藏海腹寒乎呵怒鹤籞花红柳绿魂消魄夺净月潭进秩疾首蹙頞勼合九逝矶嘴觉星开宴口诵心维抠迎累子林霏开冒大不韪迷恋骸骨命缕怕羞普法轻緑戎车散手仗散页砂浆伤麟删诗少裆无系生理学蜃市沈谢是得师律叔牙私神搜奇踢球通变王杖项髻宪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