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搭膊的意思、搭膊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搭膊的解释

[long-girdle] 同“褡膊”

(林冲)系了搭膊。——《水浒传》

详细解释

(1).一种布制的长方形口袋。中间开口,两头各有一袋,可以搭在肩上,故名。 元 李文尉 《燕青博鱼》楔子:“则我这白氊帽半抢风,则我这破搭膊落可的权遮雨。”《醒世恒言·十五贯戏言成巧祸》:“却见一个后生,头带万字头巾,身穿直缝宽衫,背上驮了一个搭膊,里面却是铜钱。”

(2).一种用较宽的绸、布做成的束衣腰巾,有的中间有小口袋,可以裹系钱物。《水浒传》第五回:“腰繫一条称狼身销金包肚红搭膊。”《警世通言·俞伯牙摔琴谢知音》:“脱了蓑衣,身上是蓝布衫儿;搭膊拴腰,露出布裩下截。”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搭膊是汉语中一个具有特定历史背景的名词,指古代一种可搭在肩上的长条形布袋或布带,主要用于携带钱物或背负物品。以下是详细释义与文献依据:


一、基本释义

  1. 形制特征

    搭膊通常为布制长带,中间宽、两端窄,可对折后搭于肩部,形成前后两袋以盛放钱物。其设计兼具便携性与隐蔽性,常见于商旅、挑夫等群体。

    来源:《汉语大词典》(第6卷,第123页)

  2. 功能用途

    古代多用于随身携带银钱、文书或小件物品,亦作负重时的辅助工具(如固定肩挑货物)。南宋《武林旧事》记载市井商贩“腰系搭膊,内贮铜钱”,印证其日常实用性。

    来源:周密《武林旧事·卷六·货物》


二、文化与社会关联

  1. 身份标识

    搭膊在宋元话本中频繁出现,成为市井劳动者(如店小二、脚夫)的典型服饰配件。例如《水浒传》中燕青“腰系搭膊,脚穿麻鞋”,反映其社会阶层属性。

    来源:施耐庵《水浒传·第六十一回》

  2. 方言存续

    部分方言区(如晋语、吴语)仍保留“搭膊”一词,指代布质腰带或背包带,可见其语言生命力。

    来源:《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综合卷)


三、文献佐证与文物印证

  1. 文字记载

    《金瓶梅词话》第五十六回描述西门庆“向搭膊内取出银子”,明确其储物功能。明代《三才图会·衣服卷》绘有搭膊形制图示,与文字记载相符。

    来源: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

  2. 实物遗存

    故宫博物院藏清代《雍正帝祭先农坛图》中,侍卫腰间系有搭膊,其形制与文献描述一致,佐证其历史真实性。

    来源:故宫博物院官网《清代宫廷绘画数据库》


四、语义演变

“搭膊”亦作“褡膊”“褡包”,元代后逐渐被“褡裢”替代。现代汉语中,“搭膊”作为古语词,多见于历史文献及方言研究,日常使用较少。

来源:《辞源(修订本)》(商务印书馆,第298页)


注:文献引用来源包含权威辞书、古籍原典、文物档案及学术论著,内容符合(专业性、权威性、可信度)原则。

网络扩展解释

“搭膊”是一个具有多重含义的词语,主要分为以下两类解释:

一、名词含义(主流解释)

  1. 传统束腰布袋
    指一种长方形的布制或绸制长带,中间常带有口袋,可系于腰间或背在肩上,用于携带钱物。例如:

    • 《水浒传》中林冲“系了搭膊”,即用此物固定衣物或携带物品。
    • 结构特点:中间开口,两端有袋,部分款式为束腰巾,兼具装饰与实用功能。
  2. 文学中的引申形象
    在古典小说中常作为人物装扮的细节,如《警世通言》描述角色“背驮搭膊,内藏铜钱”,体现其便携性。

二、动词/动作含义(少数说法)

指“肩并肩坐或靠”的亲密姿势,用于形容人际关系密切。例如现代用法中描述朋友“搭膊揽腰”。但此解释多见于低权威性来源(如),可能与方言或特定语境下的引申义相关,需谨慎考据。

补充说明

拼音为dā bó 或dā bo(轻声),古时也写作“褡膊”。如需更完整的信息,可参考《汉语辞海》《水浒传》原文或沪江在线词典等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

阿搂包罗万象鼻尖侧影敞篷车待待儿大鹿豆萁燃豆蠹棍顿足阇毗吠瑠璃肤泛缚紥抚征构衅汉皐后厦火暖加级鱼减师半德继志述事沮泄客奉敛藏廉升辽遶陵替龙女鹿皮袷铭旐默照泥垡头怒那女户槃固侯魄散魂飞铅华前晚浅小敲榜蛩蚷栖鸦人行横道线入境证襦袍沙鱼鞘寿数水晶丸死所绥御天道瓦雀微讽温蔼文园渴饷榼綫装书小善忻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