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志述事的意思、继志述事的详细解释
继志述事的解释
继:继承;志:志向;述:叙述。继承先哲的志向来言事理政。
词语分解
- 继志的解释 继续前人之志。《通志·总序》:“大抵开基之人,不免草创,全属继志之士为之弥缝。”《宋史·礼志一》:“ 孝宗 继志,典章文物,有可称述。” 柳亚子 《*********逝世三周年纪念》诗:“遗雏差喜摩双翅,继志端应
- 述事的解释 .陈述往事;叙事。《史记·太史公自序》:“故述往事,思来者。” 裴駰 集解引 张晏 曰:“ 武帝 获麟, 迁 以为述事之始。”《南齐书·崔祖思传》:“述事之徒,褒諛为体。世无 董狐 ,书法必隐;时闕
专业解析
“继志述事”是一个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汉语成语,其核心含义在于继承前人的志向与事业,并将其发扬光大。具体释义如下:
一、字词解析与基本释义
- 继:继承、延续。
- 志:志向、志愿、抱负。
- 述:遵循、阐述、继续实行。
- 事:事业、功业、事务。
- 整体释义:指继承先人的志向和事业,并继续完成它。强调对前人未竟事业的忠诚延续和发扬光大,体现了承前启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文化内涵与典籍溯源
该成语蕴含儒家“孝道”与“道统”思想,认为继承父辈或先贤的遗志并将其事业推向前进,是最大的孝道和德行。其思想根源可追溯至儒家经典:
- 《论语》关联思想:虽未直接出现该词,但孔子强调“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论语·学而》),体现了继承父志的精神。孔子本人也以“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论语·述而》)自况,表明其整理传承古代文化的志向。
- 《礼记·中庸》:明确记载了孔子对武王、周公的赞颂:“武王、周公,其达孝矣乎!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 这是“继志述事”最直接、最权威的典籍出处,奠定了其作为儒家重要伦理概念的地位。
- 《古代汉语词典》释义:明确将“继志述事”解释为“继承先人的意志,完成前人未完成的事业”。这代表了现代辞书对其含义的权威界定。
三、应用场景与价值
“继志述事”常用于描述:
- 家族层面:子孙继承先祖遗志,光大门楣。
- 学术思想:弟子传承师说,发展学派。
- 政治事业:后继者完成前人未竟的改革或建设事业。
- 文化传承:后人继承和发展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其价值在于强调历史的连续性、责任的担当以及对传统中积极因素的尊重与发扬。
四、与“述而不作”的关联与区别
- 关联:两者都强调对前人的尊崇和传承。“述而不作”侧重阐述而非创新,“继志述事”则更强调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作为、完成事业。
- 区别:“述而不作”可能带有谦逊或侧重传承的一面;“继志述事”则更突出积极的行动和完成的责任感,包含了继承与发展双重含义。
权威参考来源:
- 《礼记·中庸》原文:记载“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的经典论述,是成语的思想源头。可参考权威出版社的《礼记》译注本或古籍数据库(如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
- 《汉语大词典》:对“继志述事”有精炼准确的释义。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
- 《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出版,提供经典、规范的现代释义。
- 《辞源》:商务印书馆出版,注重探求词的古义和源流,对理解此类成语尤为重要。
网络扩展解释
“继志述事”是一个汉语成语,主要用于书面语境,其核心含义是继承先辈的志向与事业,并在此基础上延续发展。以下是详细解析:
1. 基本释义
- 继承与延续:指继承前人的志愿、理想或遗志,并遵循其方式处理事务或治理政事。成语中的“继”指继承,“志”为志向,“述”意为遵循或陈述,“事”即事业或事务。
2. 出处与典故
- 历史文献:最早出自《宣和书谱》对晋武帝司马炎的评价:“一旦用王浚,唾手可行,故天下始一于晋。夫可谓继志述事之主。”
- 清代用例:黄宗羲在《周子佩先生墓志铭》中写道“守礼不违,继志述事”,形容恪守传统并延续前人志向。
3. 用法与结构
- 语法功能:多作谓语或定语,属于褒义词,常用于正式或书面表达。
- 感情色彩:强调对先辈精神的尊重与延续,带有庄重、积极的意味。
4. 示例与语境
- 如“君臣协心,继志述事,尽遵先王之政”(形容君臣共同遵循先王治国理念);
- 再如“皇上自强不息,时时以继志述事为念”(表达对继承先帝遗志的重视)。
5. 近义词与关联
- 相近概念:可关联“继往开来”“承前启后”等,但“继志述事”更侧重对特定志向或事业的传承,而非泛指延续传统。
如需更全面的出处考证或古代用例,可参考《汉语大词典》或权威古籍注解。
别人正在浏览...
艾杀百鍊钢笔牀彩印残席彻昼纯诚词说倅长撮土焚香大吹大打旦旦大年东翻西倒燔荡反古藩台飞滚浮生若梦杠房头格登登更化国史好家伙黑漆燎光祸辱谏草焦乱金龙进退裕如救过不暇旷礼侉子狼狠拉稀黎人龙椅耄倪鸣鞘墙立观窃誉钦崟趋炎附势散斋萐甫山岅上辈圣武声韵蜀罗诉白檀唇同部頽踏无媒雾图嫌好道歉篠骖吸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