抚征的意思、抚征的详细解释
抚征的解释
(1).安抚和征伐。《左传·昭公十五年》:“ 文公 受之,以有 南阳 之地,抚征东夏。” 孔颖达 疏:“服者抚之,叛者征之。”
(2).亦作“ 抚正 ”。犹安定。《国语·楚语上》:“赫赫 楚国 ,而君临之,抚征南海,训及诸夏。” 韦昭 注:“抚,安也。征,正也。”《后汉书·文苑传下·刘梁》:“赫赫 楚国 ,而君临之,抚正南海,训及诸夏。”
词语分解
- 抚的解释 抚 (撫) ǔ 慰问:抚恤(安慰和周济)。抚慰。安抚。抚爱。 扶持,保护:抚养成人。 轻轻地按着:‰摩。抚摸。抚琴(弹琴)。抚今追昔。 同“拊”。 笔画数:; 部首:扌; 笔顺编号:
- 征的解释 征 (③征⑦徵) ē 远行:长征。征途。征夫。征人。征衣。征帆(远行的船)。 用武力制裁,讨伐:征服(用力制服)。征讨。征伐。征战(出征作战)。南征北战。 召集:征兵。征募(招募兵士)。征集兵马。 收
网络扩展解释
“抚征”一词在不同语境中有两种主要解释,需结合具体来源区分:
一、作为成语的释义(主要见于现代词典解释):
- 基本含义:指用柔言辞和态度安抚、劝解他人的怒气或不满情绪。
- 使用场景:适用于调解人际冲突,如家庭、职场或学校中的劝和场景。
- 起源:出自《战国策·秦策一》中的典故,强调以温和方式化解矛盾。
二、作为历史/政治术语的释义(源自古代文献及权威词典):
- 安抚与征伐并行的策略:
- 最早见于《左传·昭公十五年》:“抚征东夏”,孔颖达注“服者抚之,叛者征之”,体现古代统治者对顺服者安抚、对叛逆者征讨的双重手段。
- 安定治理的含义:
- 在《国语·楚语上》中,“抚征南海”的“征”通“正”,韦昭注解为“抚,安也;征,正也”,即通过治理实现地区安定。
- 后汉书亦沿用此义,如“抚正南海”指安定边疆。
补充说明:
- 两种释义的差异源于语境演变。成语用法侧重个人层面的情绪调解,而历史术语多用于描述国家治理策略。需根据上下文判断具体含义。
- 发音均为“fǔ zhēng”,其中“抚”意为安抚,“征”在历史语境中可作“征伐”或“纠正”解。
网络扩展解释二
抚征(fǔ zhēng)是一个汉字词汇,由两个部首组成。第一个部首是手(扌),第二个部首是正(正)。手部首表示与“手”有关,正部首表示“正确”或“公正”。抚征的笔画数为11画。
抚征一词来源于《左传·哀公五年》:“抚予一轢,以为家法。”其中,“抚予”即为“抚征”,意为调解、惩罚和施行家庭法度。
抚征在繁体字中的写法为撫徵。它与简体字的写法相比,主要区别在于“抚”字的构造,繁体字的“撫”旁边多了一个“手”部首。
古时候,在汉字的演变过程中,抚征的写法可能会有一些差异。然而,无论写法如何变化,它的基本含义始终是指调解和施行法律的行为。
以下是一个例句:“在这个社会中,对违法者进行抚征是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的重要手段之一。”
与抚征相关的词汇有许多,例如抚恤、抚慰、抚养等。这些词汇都表示对他人的调解、照顾或安抚的行为。
至于反义词,与抚征相对的词汇可能是放任、放纵等,表示对违法者或不当行为不予干预或纵容的态度。
以上就是关于抚征的意思、拆分部首和笔画、来源、繁体、古时候汉字写法、例句,以及与之相关的组词、近义词和反义词的简要解释。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