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大和尚的意思、大和尚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大和尚的解释

(1).对高僧的尊称。《晋书·艺术传·佛图澄》:“ 勒 益重之,事必諮而后行,号曰大和尚。”

(2).后世僧寺中住持亦称之。 清 阮葵生 《茶馀客话》卷十四:“沙门住方丈领众者,俗尊之曰大和尚。”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大和尚是汉语中对佛教僧团中德高望重、精通佛法且担任领导职务的高僧的尊称。该词蕴含深厚的宗教文化内涵,核心含义可从以下角度阐释:

一、词源与核心释义

“大和尚”源于梵语“Upādhyāya”(音译“邬波驮耶”),意为“亲教师”或“依止师”,指为弟子传授戒律、指导修行的导师。在汉传佛教中:

  1. 地位崇高:特指寺院住持、方丈或戒坛的得戒师,是僧团的精神领袖与戒律权威。其德行、学问须为众僧表率,具备教授、主持法事及管理僧务的资格。
  2. 修行成就:强调对佛法的深刻理解与实践成就,非普通僧侣可比。如唐代道宣律师《四分律行事钞》载:“和尚者,外国语,汉言知有罪知无罪,是名和尚”,突显其指导戒律的职能。

二、历史语境中的语义演变

  1. 唐代定制:据宋代赞宁《大宋僧史略》卷上,朝廷曾敕封精通三藏(经、律、论)的高僧为“大和尚”,以区别于普通“和尚”,成为官方认可的宗教领袖称号。
  2. 戒律体系中的专称:在传戒仪式中,“大和尚”即“得戒和尚”,负责为受戒者传授具足戒,如《释氏要览》云:“和尚,梵语邬波陀耶……译云力生,谓弟子之道力由师而生”。

三、现代语境与权威参考

现代汉语词典及佛教典籍均延续此定义:

结论:“大和尚”是汉传佛教中兼具宗教权威、道德典范与行政领导地位的高阶僧侣尊称,其语义根植于佛教戒律传统,并随历史发展形成制度化的宗教头衔。


参考文献来源:

  1. 道宣《四分律行事钞》(中华书局点校本)
  2. 赞宁《大宋僧史略》(《大正藏》第54册)
  3. 道诚《释氏要览》(《大正藏》第54册)
  4. 《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5. 丁福保《佛学大辞典》(电子版:佛学辞典网)

网络扩展解释

“大和尚”是对佛教中德高望重僧人的尊称,其含义和用法可总结如下:

  1. 基本定义
    “大和尚”也写作“大和上”,主要用于敬称年高德劭、修行深厚的僧人。在梵语中,“和尚”(邬波驮耶)原意为“亲教师”,指具备传法资格的高僧,而“大和尚”则进一步强调其地位崇高、影响力广泛。

  2. 历史起源
    中国历史上首位被称为“大和尚”的是晋代高僧佛图澄。据《晋书》记载,后赵皇帝石勒对其极为敬重,尊称其为“大和尚”,并视为国师。此外,唐代鉴真东渡日本后被尊为“唐大和上”,也是这一称号的典型例证。

  3. 用法演变

    • 早期:专指具有神通或佛学造诣的高僧(如佛图澄)。
    • 后世:逐渐用于称呼寺庙的住持或方丈,例如清代文献中称住持为“大和尚”。
    • 现代:仍作为对佛教领袖的尊称,如虚云老和尚、印顺大和尚等。
  4. 文化意义
    该词不仅体现对僧人修为的认可,也反映其在佛教团体中的核心地位。例如禅宗六祖惠能因开创南宗禅法,被后世尊为“大和尚”。

补充说明:需注意“和尚”与“大和尚”的区别——前者可泛指普通僧人,后者特指有卓越贡献或地位者。若需更完整的历史人物列表,可参考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

鞭痕髀里肉生毕业禅德触射除坛大録单传掂度地理学低落冬烘头脑饵糕返程放任自流费心劳力飞雨分别部居摓策分茅岭干累乖畔盥洗蛊丧焕然活跃跃呼王降敕脚店急功近利祭酹就便九县刻责诳赫姱姿拉麪阑入粮食连盟连泗纸凛厉六象陋庸门刺沕沕溟蒙蜜藕配售棋陆弱小上味栅孔深丛祀物脱靴王録事瓦丝文浇狎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