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王録事的意思、王録事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王録事的解释

指 南朝 宋 王弘 。 弘 曾拜刺史,录尚书事,故称。 陶潜 解印去县,赋《归去来》。刺史 王弘 甚敬仰之,亲自造访。 潜 称疾不见。 弘 候知 潜 当往 庐山 ,乃遣其故人 庞通之 等携酒,先于半道邀之。 潜 既遇酒,便引酌野亭,欣然忘进。 弘 乃出与相见,遂欢宴终日。事见《晋书·隐逸传·陶潜》。后以“王録事”指礼贤下士者。 清 赵执信 《寓居新营门屋》诗:“欲移胜赏入中庭,池北墙头起草亭。诸君能为 王録事 ,好待秋晴携酒至。”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王録事”是古代官职称谓的复合名词,需从姓氏与职官制度两个层面解析。

一、姓氏渊源

“王”是中国常见姓氏,源自上古时期王室宗族,后演变为广泛分布的平民姓氏。

二、职官释义

“録事”是古代行政机构中的文书官员,始见于汉代,主要负责公文拟写、案卷整理及会议记录。《汉语大词典》记载其职能为“掌总录众曹文簿,举弹善恶”,在唐代发展为“录事参军”,属州郡重要属官,负责监察六曹事务。

三、组合含义

“王録事”特指担任録事职务的王姓官员,常见于唐宋文献。例如《全唐文》中提及的“太原王録事”,即太原地区负责司法文书监察的王姓官员。该职位需通晓律法文书,在地方行政体系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四、历史演变

宋代以后,“録事”职权逐渐分化,部分职能并入主簿、典史等职,但元明时期的《吏学指南》仍保留“録事”作为文书吏员的统称,清代最终废止。

(参考文献: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代职官辞典》、中华书局《汉语大词典》、上海古籍出版社《唐六典校注》)

网络扩展解释

“王録事”是一个历史典故性称谓,其含义和背景可综合解释如下:

一、基本词义

指南朝宋时期的官员王弘。因他曾任刺史并录尚书事的官职,故被称作「王録事」。后引申为代指礼贤下士之人。

二、典故出处

源自《晋书·隐逸传·陶潜》记载:陶潜(陶渊明)辞官归隐后,刺史王弘对其十分敬仰,亲自前往拜访。陶潜称病避见,王弘便遣友人携酒在半路相邀,最终两人在野亭饮酒畅谈终日。

三、文化象征

这个典故体现了两个核心意象:

  1. 文人气节:陶渊明以称病避见展现隐士风骨
  2. 礼贤下士:王弘通过迂回方式表达对贤士的尊重

四、文学引用

清代赵执信在《寓居新营门屋》诗中写道:「诸君能为王録事,好待秋晴携酒至」,此处即以「王録事」喻指懂得敬重文人的雅士。

读音说明

「王録事」读音为wáng lù shì(注:显示的拼音「wánɡ wánɡ shì」应为笔误),其中「録」为「录」的异体字,此处指官职「录尚书事」。

别人正在浏览...

哀告宾服百家殡棺残毁常篇差任掣曳曳崇文馆酬宴串游大被笃笃喃喃犊庐发板仿办放鹰反目成仇范甑官亭古气鼓山降谏矫矫不群纠合钧适磕打牙儿夸辩兰槐老姥两义立槁厉疾瞵眈镂印罗嗊曲露槃眉飞色悦冥器扭搐鹏赋片鳞残甲披甲噗噜噜钱褡子旗开取胜孺月赡足沈然谭人凤天开地辟跳加官铜陵铜镪童童望参文章山斗五考嚣谤晓喻屑泪